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心理理论研究

内容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言第14-36页
    一、选题缘由第14-18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8-32页
    三、研究思路、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第32-34页
    四、理论特色与研究新意第34-36页
第一章 社会心理理论的缘起第36-53页
    第一节 现实问题的折射第37-40页
        一、对战争泯灭人性的反思第37-38页
        二、对战后新的社会危机的思考第38-40页
    第二节 理论之光的投影第40-46页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盛行第40-43页
        二、马克思人道主义理论的"被唤醒"第43-46页
    第三节 理论出路的探寻第46-53页
        一、社会批判理论:社会心理理论的承载体第46-48页
        二、社会心理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机理第48-51页
        三、相互映照:解答心理与社会问题的利器第51-53页
第二章 社会心理理论溯源第53-80页
    第一节 心理学的影响第53-59页
        一、无意识理论第53-55页
        二、本能理论第55-57页
        三、需求层次理论第57-59页
    第二节 社会学的映现第59-64页
        一、社会交往理论第60-62页
        二、符号互动理论第62-64页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渗透第64-67页
        一、精神分析理论第64-66页
        二、社会心理控制理论第66-67页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作用第67-80页
        一、卢卡奇的物化意识第67-70页
        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常识"第70-73页
        三、萨特的自由观与匮乏论第73-80页
第三章 社会心理理论的立论基点第80-92页
    第一节 人的生存:社会心理形成之基第80-84页
        一、生存的"两歧"第80-82页
        二、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第82-84页
    第二节 人的需要:社会心理产生动因第84-87页
        一、关联需要与超越需要第85-86页
        二、植根需要与同一需要第86页
        三、目标需要与献身需要第86-87页
    第三节 人的压抑:社会心理反射之果第87-92页
        一、压抑与创发第88页
        二、压抑与文明第88-92页
第四章 社会心理理论的互动机制第92-99页
    第一节 个人心理:社会心理的承载主体第92-94页
        一、人的本性第92-93页
        二、人的自我意识第93-94页
    第二节 社会状况:社会心理的外在条件第94-97页
        一、"病态的社会"与控制的新形式第94-96页
        二、科学技术控制社会心理第96-97页
    第三节 个人与社会:社会心理的互动依据第97-99页
第五章 社会心理理论的具体论域第99-117页
    第一节 社会无意识论第99-104页
        一、"被压抑的领域"第99-101页
        二、"社会过滤器"第101-104页
    第二节 社会性格论第104-112页
        一、社会性格是主体行为的动力第104-107页
        二、极权主义性格与权威第107-109页
        三、法西斯主义与自居心理第109-111页
        四、反犹主义与虚假投射第111-112页
    第三节 社会崇拜论第112-117页
        一、禅与心理分析第112-114页
        二、宗教和性格第114-115页
        三、"控制论崇拜"和"商品销售性格"第115-117页
第六章 社会心理理论的拓展第117-146页
    第一节 文化工业:控制社会心理的手段第117-125页
        一、文化工业的特征第119-120页
        二、文化工业:心理控制手段第120-122页
        三、大众文化与法西斯主义第122-125页
    第二节 消费社会:社会心理变异的温床第125-131页
        一、文化消费作为新的统治形式第125-126页
        二、文化商品满足人们渴望幸福的心理第126-127页
        三、异化消费心理第127-129页
        四、消费主义的运行机制第129-130页
        五、文化商业的市场功能第130-131页
    第三节 社会心理的话语分析:社会交往论第131-137页
        一、分析背景: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第131-133页
        二、分析内因:科学和理性的自我反思第133-135页
        三、分析主旨:交往行为合理化第135-136页
        四、解决途径:主体间性与理解第136-137页
    第四节 社会心理的认同机理:社会承认论第137-146页
        一、承认理论与社会认同论的相通性第138-139页
        二、承认理论体现的符号互动自我论第139-141页
        三、承认理论展现的社会化情感第141-142页
        四、承认理论蕴含的社会文化转向第142-146页
第七章 社会心理理论评价第146-156页
    第一节 对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理论的深化第146-152页
    第二节 游离于经济根源的社会心理揭示第152-156页
结语第156-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5页
后记第175-177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7-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海北部不同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和保存
下一篇: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