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7-36页 |
1.1 媒介昆虫与植物病毒 | 第17-22页 |
1.1.1 昆虫传毒方式与特性 | 第18页 |
1.1.2 影响媒介昆虫传毒效率的因素 | 第18-19页 |
1.1.3 媒介昆虫与植物病毒的互作 | 第19-20页 |
1.1.4 虫传病毒的主要检测技术 | 第20-21页 |
1.1.5 灰飞虱体内水稻条纹病毒的研究 | 第21-22页 |
1.2 鞘脂质与病毒传播 | 第22-34页 |
1.2.1 鞘脂质 | 第22-26页 |
1.2.2 鞘脂质在病毒入侵细胞中的作用 | 第26-28页 |
1.2.3 鞘脂质代谢酶与病毒传播 | 第28-34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带毒与健康灰飞虱体内鞘脂质代谢酶的时空表达及鞘脂质含量分析 | 第36-5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2.1.1 灰飞虱样品 | 第37页 |
2.1.2 鞘脂质代谢酶基因的搜索与鉴定 | 第37页 |
2.1.3 RNA提取与第一链cDNA合成 | 第37-38页 |
2.1.4 鞘脂质代谢酶基因克隆 | 第38-40页 |
2.1.5 荧光定量PCR | 第40-41页 |
2.1.6 鞘脂质HPLC-MS/MS分析 | 第41页 |
2.1.7 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2.2.1 12种灰飞虱鞘脂质代谢酶基因的鉴定 | 第42-43页 |
2.2.2 鞘脂质代谢酶在灰飞虱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的时空表达分析 | 第43-48页 |
2.2.3 HPLC-MS/MS鞘脂质含量分析 | 第48-50页 |
2.3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灰飞虱鞘氨醇激酶的时空表达分析及其对农药胁迫的反应 | 第52-7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9页 |
3.1.1 材料准备 | 第53页 |
3.1.2 试剂和仪器 | 第53-54页 |
3.1.3 样品处理 | 第54页 |
3.1.4 LsSK基因克隆 | 第54-55页 |
3.1.5 生物信息分析 | 第55-57页 |
3.1.6 杀虫剂处理 | 第57页 |
3.1.7 带RSV病毒种群的饲养 | 第57页 |
3.1.8 双链RNA干扰实验 | 第57-58页 |
3.1.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8-59页 |
3.1.10 数据分析 | 第59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59-70页 |
3.2.1 LsSK序列分析 | 第59-62页 |
3.2.2 LsSK系统进化分析 | 第62-63页 |
3.2.3 LsSK基因在灰飞虱体内的时空表达 | 第63-64页 |
3.2.4 两个种群灰飞虱在农药处理后LsSK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64-67页 |
3.2.5 LsSK基因干扰效果检测 | 第67页 |
3.2.6 RNAi干扰LsSK基因后健康与带毒灰飞虱种群在杀虫剂处理后的死亡率 | 第67-70页 |
3.3 讨论 | 第70-73页 |
第四章 鞘氨醇-1-磷酸裂解酶与灰飞虱体内水稻条纹病毒传播的关系 | 第73-9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9页 |
4.1.1 材料准备 | 第75页 |
4.1.2 带毒水稻苗准备 | 第75页 |
4.1.3 仪器与试剂 | 第75-76页 |
4.1.4 样品处理 | 第76页 |
4.1.5 LsSPL基因克隆 | 第76-77页 |
4.1.6 LsSPL生物信息分析 | 第77-78页 |
4.1.7 荧光定量实验 | 第78页 |
4.1.8 RNA干扰实验 | 第78页 |
4.1.9 灰飞虱的获毒 | 第78-79页 |
4.1.10 灰飞虱传毒实验 | 第79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79-90页 |
4.2.1 LsSPL序列分析 | 第79-81页 |
4.2.2 LsSPL系统进化分析 | 第81-84页 |
4.2.3 LsSPL基因在灰飞虱体内的时空表达分析 | 第84-85页 |
4.2.4 RSV在灰飞虱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的含量分析 | 第85-87页 |
4.2.5 注射dsSPL和dsSK后对灰飞虱体内CP mRNA水平的影响 | 第87-88页 |
4.2.6 注射dsSPL和dsSK后对灰飞虱获毒的影响 | 第88-89页 |
4.2.7 注射dsSPL和dsSK后对灰飞虱传毒的影响 | 第89-90页 |
4.3 讨论 | 第90-92页 |
第五章 总讨论与展望 | 第92-96页 |
5.1 总讨论 | 第92-93页 |
5.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93-94页 |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94页 |
5.4 未来研究计划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8页 |
附录 论文所用术语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 第108-111页 |
作者简历 | 第11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