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透镜数字全息的微颗粒成像系统设计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究背景与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 1.1.1 微藻与船舶压载水检测 | 第11-12页 |
| 1.1.2 数字全息技术 | 第12-13页 |
| 1.1.3 无透镜成像技术与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 第2章 同轴无透镜数字全息微颗粒成像系统设计 | 第16-34页 |
| 2.1 系统成像原理 | 第16-23页 |
| 2.1.1 全息干涉理论 | 第16-17页 |
| 2.1.2 部分相干全息干涉理论 | 第17-21页 |
| 2.1.3 散射光检测技术 | 第21-22页 |
| 2.1.4 相位成像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23-24页 |
| 2.3 分模块设计 | 第24-31页 |
| 2.3.1 图像检测及采集模块设计 | 第24-29页 |
| 2.3.2 光源模块设计 | 第29-30页 |
| 2.3.3 光源传播模块设计 | 第30-31页 |
| 2.4 系统集成 | 第31-3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微颗粒数字全息图的重建算法分析 | 第34-53页 |
| 3.1 全息图数字重建总体设计 | 第34页 |
| 3.2 全息图的预处理 | 第34-36页 |
| 3.3 全息重建算法 | 第36-39页 |
| 3.3.1 菲涅尔积分变换重建算法 | 第36-37页 |
| 3.3.2 菲涅尔卷积重建算法 | 第37-38页 |
| 3.3.3 角谱重建算法 | 第38-39页 |
| 3.4 重建算法参数分析 | 第39-44页 |
| 3.4.1 再现距离对再现像质量的影响 | 第39-42页 |
| 3.4.2 全息图尺寸对再现像质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 3.5 微颗粒全息图的角谱重建算法分析 | 第44-49页 |
| 3.5.1 全息图尺寸对角谱重建的影响 | 第44-47页 |
| 3.5.2 角谱重建算法的再现距离 | 第47-48页 |
| 3.5.3 角谱重建算法的局限性 | 第48-49页 |
| 3.6 角谱重建算法的再现像 | 第49-52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4章 微颗粒再现像的三维形貌恢复 | 第53-67页 |
| 4.1 数字全息再现像的目标识别 | 第53-58页 |
| 4.1.1 边缘检测 | 第53-54页 |
| 4.1.2 形态学处理 | 第54-56页 |
| 4.1.3 阈值分割 | 第56-58页 |
| 4.2 微颗粒数字全息共轭像的消除 | 第58-61页 |
| 4.3 数字全息再现像的三维形貌恢复 | 第61-6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5章 压载水中微藻全息成像初探 | 第67-72页 |
| 5.1 扁藻的全息图拍摄 | 第67-68页 |
| 5.2 扁藻全息图的重建 | 第68-69页 |
| 5.3 扁藻再现像的共轭像消除 | 第69-70页 |
| 5.4 扁藻的三维重建与活性检测 | 第70-7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6.1 总结 | 第72页 |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