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权变理论的我国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文献阅读法 | 第15页 |
1.3.2 归纳演绎法 | 第15页 |
1.3.3 实地调研法 | 第15页 |
1.3.4 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村镇 | 第18页 |
2.1.2 村镇社区 | 第18-19页 |
2.1.3 管理模式 | 第19-20页 |
2.2 权变理论 | 第20-21页 |
2.2.1 权变理论的含义 | 第20页 |
2.2.2 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20-21页 |
2.2.3 权变理论在我国村镇社区管理中的运用 | 第21页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30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2.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8-30页 |
3 我国村镇社区建设和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0-42页 |
3.1 我国村镇社区建设和管理现状 | 第30-35页 |
3.1.1 我国村镇社区建设现状 | 第30-33页 |
3.1.2 我国村镇社区管理现状 | 第33-35页 |
3.2 我国村镇社区建设和管理问题分析 | 第35-40页 |
3.2.1 我国村镇社区建设问题分析 | 第35-37页 |
3.2.2 我国村镇社区管理问题分析 | 第37-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我国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的权变模型构建 | 第42-60页 |
4.1 我国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的选择基础 | 第42-45页 |
4.1.1 经济基础 | 第42-43页 |
4.1.2 政治基础 | 第43页 |
4.1.3 文化基础 | 第43-44页 |
4.1.4 社会保障与服务基础 | 第44-45页 |
4.2 我国村镇社区管理模式的权变因素 | 第45-57页 |
4.2.1 经济因素 | 第46-48页 |
4.2.2 自治因素 | 第48-49页 |
4.2.3 因果关系图 | 第49-54页 |
4.2.4 管理群组划分 | 第54-57页 |
4.3 我国村镇社区管理权变模型 | 第57-59页 |
4.3.1 构建原则 | 第57-58页 |
4.3.2 村镇社区管理权变模型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我国村镇社区管理的权变模式 | 第60-70页 |
5.1 我国村镇社区管理典型模式 | 第60-64页 |
5.1.1 双低社区-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 第60-61页 |
5.1.2 一高一低社区-精英主导型管理模式 | 第61-62页 |
5.1.3 中间社区-混合型管理模式 | 第62-63页 |
5.1.4 双高社区-中国特色自治型管理模式 | 第63-64页 |
5.2 我国村镇社区管理动态变迁 | 第64-67页 |
5.3 我国村镇社区管理运行建议 | 第67-69页 |
5.3.1 壮大社区经济实力,构筑物质保障 | 第67-68页 |
5.3.2 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 | 第68页 |
5.3.3 注重管理的因地制宜性和因时制宜性 | 第68页 |
5.3.4 加强机制建设,确保管理有序运行 | 第68-69页 |
5.3.5 扶持社区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 第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6.2 论文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