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氮肥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2 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3 施氮量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15-17页 |
1.3 品种适应性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作用 | 第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6页 |
第二章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26-5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7页 |
2.1.3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3页 |
2.2.1 不同生态区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 第28-34页 |
2.2.2 不同生态区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差异 | 第34-37页 |
2.2.3 不同生态区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及其组分含量的差异 | 第37-40页 |
2.2.4 不同生态区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加工品质的差异 | 第40-43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43-46页 |
2.3.1 不同生态区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间产量差异 | 第43页 |
2.3.2 不同生态区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差异 | 第43-44页 |
2.3.3 不同生态区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的差异 | 第44页 |
2.3.4 不同生态区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加工品质的差异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第三章 施氮量及栽培地点对小麦品种适应性的影响 | 第50-72页 |
3.1 品种适应性分析 | 第50-60页 |
3.1.1 徐麦31品种适应性分析 | 第50-51页 |
3.1.2 徐麦32品种适应性分析 | 第51-52页 |
3.1.3 淮麦20品种适应性分析 | 第52-53页 |
3.1.4 淮麦30品种适应性分析 | 第53-54页 |
3.1.5 淮麦33品种适应性分析 | 第54-55页 |
3.1.6 连麦6号品种适应性分析 | 第55-56页 |
3.1.7 宁麦14品种适应性分析 | 第56-57页 |
3.1.8 扬麦16品种适应性分析 | 第57-58页 |
3.1.9 宁麦9号品种适应性分析 | 第58-59页 |
3.1.10 扬麦15品种适应性分析 | 第59-60页 |
3.2 试验点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品种×氮肥组合 | 第60-63页 |
3.2.1 汤泉试验点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品种×氮肥组合 | 第60-61页 |
3.2.2 如皋试验点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品种×氮肥组合 | 第61-62页 |
3.2.3 铜山试验点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品种×氮肥组合 | 第62-63页 |
3.3 试验点中产量和品质性状相关系分析 | 第63-66页 |
3.3.1 汤泉试验点中产量和品质性状相关系分析 | 第63-64页 |
3.3.2 如皋试验点中产量和品质性状相关系分析 | 第64-65页 |
3.3.3 铜山试验点中产量和品质性状相关系分析 | 第65-66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2-82页 |
4.1 讨论与结论 | 第72-76页 |
4.1.1 不同生态区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差异 | 第72-74页 |
4.1.2 不同生态区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差异 | 第74-76页 |
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76页 |
4.3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