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犬论文

豚鼠真菌性皮肤病模型的建立及致病机理初探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第11-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2-26页
    第一章 真菌与犬真菌性皮肤病第12-22页
        1 真菌第12-13页
            1.1 真菌简介第12页
            1.2 真菌的分类第12-13页
            1.3 真菌的基本结构与生长繁殖第13页
        2 犬真菌性皮肤病第13-22页
            2.1 简介第13-14页
            2.2 致病菌种类第14页
            2.3 流行病学情况第14-15页
            2.4 临床症状第15-16页
            2.5 诊断第16-18页
            2.6 防治第18-22页
    第二章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致病机理和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第22-26页
        1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致病机理第22-23页
            1.1 真菌的致病能力第22页
            1.2 宿主免疫作用第22-23页
        2 真菌性皮肤病的实验动物模型第23-26页
            2.1 建立实验动物模型的意义第23-24页
            2.2 实验动物的选择第24-25页
            2.3 模型的建立方法与应用第25-26页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第26-58页
    第三章 须毛癣菌皮肤病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第26-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31页
            1.1 材料第26-27页
            1.2 方法第27-31页
        2 结果第31-37页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第31-32页
            2.2 临床症状观察与评分第32-36页
            2.3 皮肤病理切片观察第36-37页
        3 讨论第37-40页
            3.1 建立模型所需菌株和实验动物的选择第37-38页
            3.2 皮肤症状的变化及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第38-40页
    第四章 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和疗效试验第40-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6页
            1.1 材料第40-42页
            1.2 方法第42-46页
        2 试验结果第46-48页
            2.1 单用药敏板第46页
            2.2 联合药敏板第46-47页
            2.3 药物对须毛癣菌的清除情况第47页
            2.4 药物对皮肤病变症状的改善情况第47-48页
        3 讨论第48-50页
    第五章 相对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因子第50-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1.1 材料第50-51页
            1.2 方法第51-53页
        2 结果第53-55页
            2.1 RNA浓度第53页
            2.2 荧光定量PCR第53-55页
        3 讨论第55-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全文总结第64-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VIGS技术研究棉花三个锌指蛋白基因的耐逆性
下一篇:基于转录组和VIGS技术发掘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