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利用VIGS技术研究棉花三个锌指蛋白基因的耐逆性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本文所用缩略词第12-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25页
    第一章 植物的耐盐性与耐旱性研究第13-17页
        1.1 植物耐盐性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1.1.1 盐胁迫对植物的危害第13-14页
            1.1.2 植物耐盐性的调控第14页
        1.2 植物耐旱性的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第14-15页
            1.2.2 植物耐旱性的调控第15-17页
    第二章 耐盐与耐旱相关锌指蛋白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2.1 锌指蛋白简介第17-18页
        2.2 耐盐相关锌指蛋白第18-19页
        2.3 耐旱相关锌指蛋白第19-21页
    第三章 VIGS技术及其应用第21-25页
        3.1 VIGS技术的原理第21-23页
        3.2 VIGS技术的应用现状第23-25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7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27-63页
    第四章 利用VIGS技术研究棉花中三个锌指蛋白基因的耐盐性和耐旱性第27-63页
        1 材料第27-29页
            1.1 植物材料第27-28页
            1.2 菌株和质粒第28页
            1.3 培养基第28页
            1.4 植物抗生素的配制第28页
            1.5 酶和试剂第28页
            1.6 试剂盒第28页
            1.7 引物第28-29页
        2 方法第29-39页
            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第29-30页
            2.2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第30页
            2.3 质粒的提取与检测第30-31页
            2.4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第31-32页
            2.5 目的基因片段的回收第32页
            2.6 目的基因片段和克隆载体的连接第32页
            2.7 目的基因和载体基因的酶切和连接第32-33页
            2.8 阳性克隆的检测与测序第33页
            2.9 棉花幼苗VIGS侵染方法第33-34页
            2.10 棉花组织RNA提取第34-35页
            2.11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35页
            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第35-36页
            2.13 RT-PCR检测第36-37页
            2.14 沉默植株盐胁迫与干旱胁迫处理第37页
            2.15 沉默植株胁迫处理后相应生理指标的测定第37-3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9-59页
            3.1 晋棉19幼苗最佳胁迫浓度的确定第39-40页
            3.2 棉花GhZFPs基因片段扩增第40页
            3.3 目的基因片段与PMD 19-T Simple克隆载体的连接与测序鉴定第40-41页
            3.4 病毒载体pTRV2-GhZFP2、pTRV2-GhRCHY1、pTRV2-GhBBX1的构建第41-43页
            3.5 病毒载体pTRV2-GhZFP2、pTRV2-GhRCHY1、pTRV2-GhBBX1转化农杆菌第43-44页
            3.6 GhCLA1基因沉默植株的表型观察第44-45页
            3.7 棉花GhZFP2、GhRCHY1、GhBBX1基因沉默植株的鉴定第45-47页
            3.8 棉花GhZFP2、GhRCHY1、GhBBX1基因沉默植株耐盐性分析第47-52页
            3.9 棉花GhZFP2、GhRCHY1、GhBBX1基因沉默植株耐旱性分析第52-59页
        4 讨论第59-63页
            4.1 GhZFPs基因沉默植株耐盐性探讨第59-60页
            4.2 GhZFPs基因沉默植株耐旱性探讨第60-63页
全文结论第63-65页
附录第65-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致谢第79-8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个甘蓝型油菜基因BnbZIP和BnHSP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下一篇:豚鼠真菌性皮肤病模型的建立及致病机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