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食线虫真菌蠕虫埃斯特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第10-11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11-24页
    前言第12页
    一 食线虫真菌研究概况第12-16页
        1 捕食线虫真菌第13-14页
        2 内寄生真菌第14-15页
        3 产毒真菌第15页
        4 机会真菌第15-16页
    二 食线虫真菌孢外酶研究概况第16-19页
        1 几丁质酶第16-17页
        2 丝氨酸蛋白酶第17-18页
        3 胶原蛋白酶第18页
        4 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第18-19页
    三 内寄生真菌蠕虫埃斯特菌研究概况第19-24页
下篇 研究内容第24-58页
    第一章 蠕虫埃斯特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Evsp的克隆及分析第26-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30页
            1.1 供试真菌菌种来源第27页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第27-28页
            1.3 主要仪器第28页
            1.4 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片段的克隆第28页
            1.5 RACE获取目的基因cDNA的5'和3'末端第28-29页
            1.6 丝氨酸蛋白酶基因gDNA全长克隆第29页
            1.7 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outhern杂交分析第29-30页
            1.8 序列分析第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2.1 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片段的扩增和cDNA全长克隆第30-31页
            2.2 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1-33页
            2.3 同源性搜索、多序列对比和进化树分析第33-35页
            2.4 丝氨酸蛋白酶基因gDNA全长克隆第35-36页
            2.5 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outhern blot分析第36页
        3 讨论第36-38页
    第二章 丝氨酸蛋白酶Evsp的原核表达及活性分析第38-4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9-42页
            1.1 主要试剂和耗材第39页
            1.2 主要仪器第39页
            1.3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9-40页
            1.4 IPTG诱导原核表达第40页
            1.5 包涵体蛋白的洗涤、溶解以及纯化第40-42页
            1.6 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检测第42页
            1.7 丝氨酸蛋白酶杀线虫活性测定第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47页
            2.1 丝氨酸蛋白酶基因Evsp原核诱导表达第42-43页
            2.2 包涵体的洗涤、溶解、纯化及其复性第43-44页
            2.3 重组蛋白rEvsp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测定第44-45页
            2.4 重组蛋白酶rEvsp的杀线活性第45-47页
        3 讨论第47-48页
    第三章 丝氨酸蛋白酶基因Evsp敲除及功能分析第48-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9-53页
            1.1 主要试剂和耗材第49页
            1.2 主要仪器第49页
            1.3 Evsp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第49-51页
            1.4 原生质体的制备及转化第51-52页
            1.5 基因敲除突变体转化子的验证第52页
            1.6 缺失突变体菌株的表型分析第52-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2.1 基因上下臂同源片段及潮霉素抗性基因片段和融合片段的扩增第53-54页
            2.2 PCR筛选基因敲除突变体转化子第54-55页
            2.3 Southern杂交验证基因敲除突变体转化子第55-56页
            2.4 基因缺失突变体菌株对松材线虫的侵染能力第56页
        3 讨论第56-58页
全文总结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8页
附录第68-70页
文章发表情况第70-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铃虫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监测及对甲维盐的抗性风险评估
下一篇:我国主要梨产区梨腐烂病菌致病性差异及交叉侵染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