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公允价值计量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2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整体分析框架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整体分析框架 | 第18-19页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19-21页 |
第1章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1-29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1.1.1 公允价值 | 第21-22页 |
1.1.2 非活跃市场 | 第22-23页 |
1.1.3 公允价值层次 | 第23-24页 |
1.2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1.2.1 产权理论 | 第24-25页 |
1.2.2 会计目标 | 第25-26页 |
1.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6-29页 |
第2章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般性分析 | 第29-39页 |
2.1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范畴 | 第29-32页 |
2.1.1 计量环境 | 第29-31页 |
2.1.2 计量对象 | 第31-32页 |
2.2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估值技术 | 第32-35页 |
2.2.1 市场法 | 第32-33页 |
2.2.2 收益法 | 第33-34页 |
2.2.3 成本法 | 第34页 |
2.2.4 三种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2.3 公允价值层次计量的优势分析 | 第35-36页 |
2.3.1 公允价值层次计量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 | 第35页 |
2.3.2 公允价值层次计量更能够适应外部条件 | 第35-36页 |
2.3.3 公允价值层次计量更能够弥补自身条件缺陷 | 第36页 |
2.4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确定 | 第36-39页 |
第3章 我国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 第39-51页 |
3.1 外部条件的限制 | 第39-44页 |
3.1.1 计量环境不完善影响了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客观性 | 第39-42页 |
3.1.2 相关准则存在不足降低了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性 | 第42-43页 |
3.1.3 外部监管存在缺陷加大了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风险 | 第43-44页 |
3.2 自身条件的限制 | 第44-48页 |
3.2.1 企业内部控制不规范影响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 第44-45页 |
3.2.2 定价体系难度大,高端会计人员缺乏增加了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 | 第45-46页 |
3.2.3 估值技术的操作复杂性加大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性 | 第46-48页 |
3.3 信息不对称加大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 | 第48-51页 |
第4章 我国完善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 第51-59页 |
4.1 完善市场机制,为公允价值计量营造良好市场经济环境 | 第51页 |
4.2 强化外部监督,合力营造良好的公允价值计量环境 | 第51-54页 |
4.2.1 加强政府监督 | 第51-52页 |
4.2.2 强化外部审计机构监督 | 第52-54页 |
4.3 加强内部控制,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 第54-55页 |
4.4 充分发挥资产评估作用,形成会计界与评估界的良好沟通 | 第55-56页 |
4.5 构建公允价值信息共享网络平台,为公允价值计量创造条件 | 第56-57页 |
4.6 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水准 | 第57页 |
4.7 加强对估值技术的研究,提高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可理解性 | 第57-58页 |
4.8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提高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可操作性 | 第58-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成果与主要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