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改进的微通信元网络体系结构原型主机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层次网络体系结构暴露的缺点第12-13页
    1.3 国内外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相关研究第13-15页
        1.3.1 开放可编程网络第13-14页
        1.3.2 面向服务的新型网络体系第14-15页
    1.4 论文结构第15-16页
第二章 微通信元网络体系结构及特点第16-29页
    2.1 微通信元网络体系结构介绍第16-20页
        2.1.1 基本概念第16页
        2.1.2 服务元分类第16-17页
        2.1.3 网络构建规划第17-18页
        2.1.4 通信模型第18-19页
        2.1.5 虚电路机制和新的报文格式第19-20页
    2.2 改进的自适应累计确认的滑动窗口协议第20-22页
        2.2.1 确认尺寸的选择情况分析第20-21页
        2.2.2 自适应累计确认的滑动窗口协议描述第21-22页
    2.3 改进的快重传机制第22-23页
    2.4 改进的基于反馈信息位拥塞控制机制第23-26页
        2.4.1 传统的拥塞控制算法第24-25页
        2.4.2 基于反馈位的拥塞控制第25-26页
        2.4.3 基于反馈调节位的拥塞控制优势第26页
    2.5 改进的优先级队列调度算法第26-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原型主机基本模型设计第29-40页
    3.1 各个模块的功能介绍第29-34页
        3.1.1 初始化模块第29-30页
        3.1.2 套接字系统调用第30-31页
        3.1.3 套接字管理模块第31-32页
        3.1.4 服务元管理器第32-33页
        3.1.5 QoS资源管理第33-34页
    3.2 基本服务元的设计第34-35页
    3.3 原型主机的发送、接收数据处理流程第35-36页
    3.4 虚电路的设计第36-39页
        3.4.1 虚电路的建立第36-37页
        3.4.2 数据在虚电路上的传输第37页
        3.4.3 虚电路的维护第37-38页
        3.4.4 虚电路的撤消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原型主机的详细设计与实现第40-65页
    4.1 基本数据结构第40-48页
        4.1.1 虚路表结构第40-42页
        4.1.2 虚电路结构第42-44页
        4.1.3 优先级队列结构第44-45页
        4.1.4 基本包头结构第45-47页
        4.1.5 数据包缓冲区结构第47-48页
    4.2 SK_BUFF的操作函数第48-51页
    4.3 服务元体系的初始化第51-52页
    4.4 虚电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第52-58页
        4.4.1 客户端建立虚电路第52-54页
        4.4.2 服务器端建立虚电路第54-55页
        4.4.3 维护虚电路服务元第55-56页
        4.4.4 撤销虚电路服务元第56-58页
    4.5 资源管理器的设计及实现第58-62页
        4.5.1 资源管理器接口设计第58页
        4.5.2 资源管理模块的示意图第58-59页
        4.5.3 主要函数第59-62页
    4.6 内核编程调试环境搭建第62-64页
        4.6.1 使用KGDB构建linux内核调试环境第62页
        4.6.2 kgdb的调试原理第62-63页
        4.6.3 在VMware中安装设置Kgdb搭建调试环境第63-64页
    4.7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原型主机的性能测试第65-74页
    5.1 测试环境第65-66页
        5.1.1 软硬件环境第65页
        5.1.2 网络环境拓扑结构第65-66页
    5.2 测试参数第66页
    5.3 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第66-73页
        5.3.1 平均往返延迟测试第66-69页
        5.3.2 服务响应延迟测试第69页
        5.3.3 丢包率测试第69-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第74-76页
    6.1 总结第74页
    6.2 展望第74-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实时数据流处理的http数据分析可视化系统
下一篇:一种采用新型时间交织技术ADC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