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零价铁电化学法还原地下水中的铬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3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7页
        1.1.1 地下水污染概况第12-15页
        1.1.2 铬元素性质及存在形态第15-16页
        1.1.3 铬对人体的危害第16页
        1.1.4 地下水中铬污染状况第16-17页
    1.2 含铬地下水处理技术及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1 生物处理法第17页
        1.2.2 物化处理法第17-18页
        1.2.3 化学处理法第18-20页
    1.3 零价铁及纳米零价铁应用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1.3.1 零价铁还原修复地下水的发展第20-23页
    1.4 电化学法处理地下水中铬第23-28页
        1.4.1 电化学法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第23-24页
        1.4.2 电化学法的特点第24-25页
        1.4.3 电化学法机理第25-27页
        1.4.4 电化学法去除地下水中铬第27-28页
    1.5 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8-31页
        1.5.1 研究的意义第28-29页
        1.5.2 研究的内容第29-30页
        1.5.3 技术路线第30-31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31-36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1-32页
        2.1.1 实验药品和试剂第31-32页
        2.1.2 实验仪器第32页
    2.2 电化学实验反应装置第32-33页
    2.3 实验方法及主要步骤第33-34页
        2.3.1 活性炭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分析第33页
        2.3.2 确定纳米零价铁去除Cr(Ⅵ)的主要技术参数第33-34页
        2.3.3 确定电化学法对Cr(Ⅵ)去除的影响因素及最优反应条件第34页
        2.3.4 讨论电化学法强化零价铁还原地下水中铬第34页
        2.3.5 建立活性炭负载纳米零价铁降解地下水中铬的动力学模型第34页
    2.4 分析测试方法第34-36页
        2.4.1 催化剂的表征第34-35页
        2.4.2 降解率的测定第35-36页
第3章 纳米零价铁粉的制备及其去除地下水中Cr(Ⅵ)的研究第36-47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活性炭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制备第36-37页
    3.3 实验原理第37-38页
    3.4 分析方法第38-41页
        3.4.1 Cr(Ⅵ)的测定原理第38页
        3.4.2 铬标准贮备液第38页
        3.4.3 二苯碳酰二肼溶液第38-39页
        3.4.4 测定步骤第39页
        3.4.5 绘制铬标准曲线第39-40页
        3.4.6 水样的测定第40页
        3.4.7 计算第40-41页
    3.5 活性炭负载纳米零价铁的表征及分析第41-43页
        3.5.1 纳米零价铁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41-42页
        3.5.2 纳米零价铁XRD分析第42-43页
    3.6 不同反应条件对Cr(Ⅵ)去除的影响第43-45页
        3.6.1 pH对Cr(Ⅵ)去除率影响第43页
        3.6.2 纳米铁的投加量对Cr(Ⅵ)去除率影响第43-44页
        3.6.3 温度对Cr(Ⅵ)去除率影响第44-45页
    3.7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4章 电化学法强化零价铁去除地下水中Cr(Ⅵ)的实验研究第47-62页
    4.1 电化学法处理地下水中铬的反应原理第47页
    4.2 恒流条件下电压随时间的变化第47-48页
    4.3 极板材料对Cr(Ⅵ)去除效果影响第48-49页
    4.4 支持电解质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9-52页
        4.4.1 不同支持电解质对电化学法能耗的影响第49-50页
        4.4.2 氯化钠投加量对电导率的影响第50-51页
        4.4.3 氯化钠投加量对Cr(Ⅵ)处理效果的影响第51-52页
    4.5 pH值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2-53页
    4.6 极板间距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3页
    4.7 换极时间对Cr(Ⅵ)处理效果的影响第53-55页
    4.8 电流强度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5页
    4.9 通电时间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5-56页
    4.10 电化学法强化零价铁还原地下水中铬第56-60页
        4.10.1 零价铁表面钝化膜形成第56-57页
        4.10.2 电化学解钝化的理论基础第57页
        4.10.3 零价铁在不同种类阴离子系统中对铬的去除率第57-58页
        4.10.4 纳米级零价铁在不同种类阴离子系统中对铬的去除率第58-59页
        4.10.5 电化学在去除零价铁及纳米零价铁钝化膜中的分析第59-60页
    4.11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5章 活性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Cr(Ⅵ)的动力学模型第62-70页
    5.1 引言第62-63页
    5.2 表观速率常数与活性炭负载纳米零价铁投加量的关系第63-65页
    5.3 表观速率常数与初始pH值的关系第65-66页
    5.4 表观速率常数与反应温度的关系第66-68页
    5.5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68-69页
    5.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6章 结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流域尺度的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环境经济政策研究
下一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中土霉素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