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技术选择及抗寒分子机制分析

摘要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41页
    1. 研究背景第12-20页
        1.1 气候变暖与农业生态系统第12-13页
        1.2 我国冬春混播区小麦生产概况第13-15页
            1.2.1 我国冬春麦混播区分布及气候特点第13-14页
            1.2.2 我国冬春混播区冬春麦种植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第14页
            1.2.3 冬春麦种植是该区轮作倒茬制度的需要第14页
            1.2.4 冬春麦种植是该区作物抗病性的需要第14-15页
            1.2.5 我国目前小麦种植规模最大的冬春混播区第15页
        1.3 山西冬春混播区小麦生产调研第15-19页
            1.3.1 该区小麦种植面积与产量水平第16页
            1.3.2 该区小麦品种类型与良种覆盖率第16-17页
            1.3.3 该区耕作栽培方式与机械化条件第17页
            1.3.4 该区灌溉条件与施肥水平第17页
            1.3.5 该区高新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第17-18页
            1.3.6 该区小麦品质与加工条件第18页
            1.3.7 该区自然灾害与病虫草害的影响第18-19页
            1.3.8 该区的农业气候资源与土壤营养状况第19页
        1.4 山西冬春混播区发展冬小麦生产的优势第19-20页
    2. 冬小麦引种因素研究第20-23页
        2.1 引进品种的环境因素第20-21页
        2.2 引进品种的生育期第21页
        2.3 引进品种的品种特性第21页
        2.4 引进品种的品种产量第21-22页
        2.5 引进品种的适应性第22页
        2.6 山西冬春混播区引种的主要限制因素第22-23页
    3. 外源物质供应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影响研究进展第23-26页
        3.1 施氮量与冬小麦产量、品质的研究第23-25页
        3.2 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与冬小麦籽粒品质的研究第25页
        3.3 脱落酸和玉米素对小麦籽粒发育的影响第25-26页
    4. 冬小麦抗寒性研究进展第26-32页
        4.1 植物抗寒基因的表达及调控第26-29页
        4.2 植物抗冻蛋白的研究第29-30页
        4.3 冬小麦抗寒基因的研究第30-31页
        4.4 冬小麦抗寒显微结构研究第31-32页
    5. 关于冬麦北移品种“北移1号”抗寒锻炼的生理生态研究第32-33页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解决的问题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41页
第二章 山西冬春混播区冬麦引种的产量结构分析第41-7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1.1 试验基础第41-42页
        1.2 供试品种第42页
        1.3 试验设计第42-43页
            1.3.1 品种试验第42页
            1.3.2 播期播量试验第42-43页
            1.3.3 肥密运筹试验第43页
            1.3.4 水肥运筹试验第43页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43-44页
            1.4.1 生育期群体动态调查第43页
            1.4.2 产量结构调查第43-44页
            1.4.3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第44页
        1.5 数据处理第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70页
        2.1 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筛选差异分析第44-48页
            2.1.1 引种冬小麦生育期和分蘖动态差异分析第44-45页
            2.1.2 引种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分析第45-47页
            2.1.3 不同抽穗期引种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差异分析第47-48页
        2.2 播期播量对该区冬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第48-63页
            2.2.1 播期与群体密度对冬小麦在山西冬春混播区农艺性状的影响第48-54页
            2.2.2 播期播量对该区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第54-59页
            2.2.3 播期与群体密度互作对孕穗期冬小麦不同叶位光合特性的影响第59-63页
        2.3 肥密运筹对该区冬小麦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第63-67页
            2.3.1 不同肥料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第63页
            2.3.2 有机无机肥配施与播量互作对冬小麦量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第63-64页
            2.3.3 肥密运筹对引种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第64页
            2.3.4 肥密运筹对孕穗期冬小麦不同叶位光合特性的影响第64-67页
        2.4 水肥耦合对该区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差异分析第67-70页
            2.4.1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生育时期及分蘖动态的影响第67-68页
            2.4.2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第68-70页
    3. 结论与讨论第70-73页
        3.1 山西冬春混播区冬小麦品种筛选差异分析第70页
        3.2 播期播量互作对引种冬小麦产量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第70-71页
        3.3 肥密运筹对引种冬小麦产量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第71-72页
        3.4 水肥耦合对引种冬小麦的产量结构差异分析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第三章 山西冬春混播区土壤肥力对引进品种籽粒品质的影响第75-8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5-76页
        1.1 试验基础第75页
        1.2 供试品种第75页
        1.3 试验设计第75-76页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76页
        1.5 数据处理第7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6-80页
        2.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引进品种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第76-78页
        2.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引进品种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第78-79页
        2.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引进品种面粉主要加工品质性状的影响第79-80页
    3. 结论与讨论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3页
第四章 外源物质供应对引进品种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形成的生理影响第83-10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3-86页
        1.1 试验材料第83页
        1.2 离体穗培养处理第83-84页
        1.3 试验设计第84-85页
            1.3.1 离体条件下蔗糖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第84页
            1.3.2 离体条件下谷氨酰胺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第84-85页
            1.3.3 蔗糖与谷氨酰胺互作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第85页
            1.3.4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第85页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85-8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6-100页
        2.1 离体条件下蔗糖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第86-91页
            2.1.1 外源蔗糖浓度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第86-89页
            2.1.2 外源蔗糖浓度对冬小麦穗部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第89-90页
            2.1.3 外源蔗糖浓度对冬小麦品种籽粒GPT和GS活性的影响第90-91页
        2.2 离体条件下谷氨酰胺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第91-95页
            2.2.1 外源谷氨酰胺浓度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第91-94页
            2.2.2 外源谷氨酰胺浓度对冬小麦穗部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第94-95页
            2.2.3 外源谷氨酰胺浓度对冬小麦品种籽粒GPT和GS活性的影响第95页
        2.3 离体条件下碳氮供应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第95-97页
        2.4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第97-100页
            2.4.1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97-98页
            2.4.2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冬小麦籽粒发育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98-99页
            2.4.3 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小麦旗叶和籽粒GS和GPT酶活性的影响第99-100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00-104页
        3.1 外源蔗糖供应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第100-101页
        3.2 外源蔗糖浓度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第101页
        3.3 外源氮供应对冬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第101-102页
        3.4 外源氮供应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影响第102页
        3.5 外源碳氮供应对冬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第102-103页
        3.6 外源脱落酸与玉米素对山农129穗花发育过程中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6页
第五章 “北移1号”低温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第106-120页
    1.材料与方法第106-109页
        1.1 试验材料第106页
        1.2 试验设计第106-107页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107-109页
        1.4 统计分析第109页
    2.结果与分析第109-115页
        2.1 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越冬前后的低温生理反应第109-112页
        2.2 低温胁迫对不同生态型小麦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第112-113页
        2.3 低温胁迫对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存活率的影响第113-114页
        2.4 不同低温处理对小麦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POD酶活性的影响第114-115页
    3.结论与讨论第115-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0页
第六章 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对低温的生理反应第120-1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0-127页
        1.1 材料与处理第120页
        1.2 总RNA的提取及检测第120-121页
        1.3 mRNA的分离与纯化第121页
        1.4 抑制差减杂交第121-126页
            1.4.1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121-122页
            1.4.2 cDNA第二链的合成第122页
            1.4.3 Rsa Ⅰ酶切双链cDNA第122-123页
            1.4.4 Tester cDNA与接头的连接第123页
            1.4.5 差减杂交第123-124页
            1.4.6 抑制PCR的第一次杂交第124页
            1.4.7 抑制PCR的第二次杂交第124-125页
            1.4.8 两次PCR扩增第125-126页
        1.5 抑制差减杂交(SSH)文库的构建第126页
        1.6 ESTs测序及序列分析第126页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126页
        1.8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第126-1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7-134页
        2.1 总RNA和mRNA的检测第127-128页
        2.2 文库差减质量检测第128-129页
        2.3 差异表达cDNA的PCR产物检测第129页
        2.4 EST的功能分类和代谢途径分析第129-132页
        2.5 抗寒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32-134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34-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39页
第七章 低温下不同抗寒性冬小麦细胞显微结构比较第139-1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9-140页
        1.1 材料第139页
        1.2 方法第139页
        1.3 显微结构观察第139-1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40-143页
        2.1 叶片显微结构比较第140-142页
        2.2 根显微结构比较第142-143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43-144页
        3.1 小麦叶片结构特点与抗寒性的关系第143页
        3.2 小麦根系结构特点与抗寒性的关系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6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第146-150页
    1. 主要研究结论第146-147页
    2. 特色与创新第147-148页
    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48-150页
ABSTRACT第150-152页
发表文章第154-156页
致谢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压电场处理对谷子幼苗生理效应研究
下一篇:硒、除草剂及不同生态因子对谷子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