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寻找与救赎--消费社会理论语境下的凯鲁亚克“在路上”系列小说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13-41页
    1. 凯鲁亚克研究综述第13-31页
        1.1 国外的研究情况第13-20页
        1.2 国内的研究情况第20-31页
    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第31-33页
    3.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简述第33-41页
第1章 上路的梦想:寻找一个“新美国”第41-67页
    1.1 美国小镇道德观的困境第41-52页
        1.1.1 城市风尚对小镇价值观的侵袭第43-48页
        1.1.2 战争对小镇道德观的摧毁第48-52页
    1.2 小镇人物对建设一个“新美国”的实践与思考第52-67页
        1.2.1 小镇老辈人对传统的坚持第53-58页
        1.2.2 小镇青年的建国使命第58-67页
第2章 路上的发现(Ⅰ):美国消费社会的新意象第67-111页
    2.1 在路上的新意象:美国消费社会价值观的确立第70-84页
        2.1.1 汽车:消费美国的文化符号第71-77页
        2.1.2 视觉化城市:新空间的晕眩第77-84页
    2.2 迪安,一个美国新英雄的诞生第84-98页
        2.2.1 消费时代的新英雄第85-93页
        2.2.2 被消费的迪安第93-98页
    2.3 西部,美国精神的变形第98-111页
        2.3.1 凯鲁亚克小说中西部的死与生第99-105页
        2.3.2 符号化的西部第105-111页
第3章 路上的发现(Ⅱ):美国消费社会的真相第111-149页
    3.1 萨尔的追随:意识形态双螺旋的建立第112-131页
        3.1.1 追随迪安:对意识形态的积极回应第112-121页
        3.1.2 酒精、毒品和女人:对意识形态的反向认同第121-131页
    3.2 快感幻象:关于美国式创伤的莫比乌斯环第131-149页
        3.2.1 致幻剂下的男性主人公:美国式的孤独第132-139页
        3.2.2 女性身体的丰盛:一个展现出来的社会脆弱第139-149页
第4章 路上的觉知:消费社会的主体认知第149-171页
    4.1 消费社会的主体真相第149-159页
        4.1.1 被语言询唤的空无主体第151-156页
        4.1.2 拒绝认知主体真相的原因第156-159页
    4.2 你到底想要什么第159-171页
        4.2.1 是主体的欲望还是他者的欲望第161-168页
        4.2.2 欲望幻象的防御机制第168-171页
第5章 路的可能性:寻找主体的救赎之路第171-231页
    5.1 怀旧:避免主体深渊的策略第172-192页
        5.1.1 贫民窟的浪漫第172-180页
        5.1.2 童年的情感第180-185页
        5.1.3 寻根的矛盾性第185-192页
    5.2 死亡:以神圣跨越主体的深渊第192-208页
        5.2.1 被驱逐的死亡第195-202页
        5.2.2 神圣的献祭第202-208页
    5.3 不彻底的救赎第208-231页
        5.3.1 主体异化的宿命第209-215页
        5.3.2 他者之死第215-231页
第6章 消费社会中的凯鲁亚克和他的小说第231-261页
    6.1 消费社会下被符号化的凯鲁亚克第231-255页
        6.1.1 媒体对凯鲁亚克的再塑造第233-244页
        6.1.2 中国对凯鲁亚克的跨文化阅读第244-255页
    6.2 《在路上》的影像化第255-261页
结论第261-265页
参考文献第265-275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275-277页
后记第277-280页

论文共2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雍正朝公文传播研究
下一篇:徐訏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