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近距离煤层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近距离煤层覆岩结构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近距离煤层开采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 近距离两煤层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的理论分析 | 第25-43页 |
·两工作面基本概况 | 第25-31页 |
·两工作面空间位置关系 | 第31页 |
·近距离两煤层回采工艺 | 第31-32页 |
·两工作面同采合理错距观点 | 第32-33页 |
·近距煤层同采合理错距理论分析 | 第33-38页 |
·稳压区开采理论确定工作面合理错距 | 第34-35页 |
·减压区开采理论确定工作面合理错距 | 第35-38页 |
·赵家寨煤矿近距离两煤层同采合理错距理论分析 | 第38-40页 |
·减压区开采可行性分析 | 第38-40页 |
·稳压区开采可行性分析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3 同采两煤层顶底板岩性测试 | 第43-63页 |
·实验室岩石力学测试实验 | 第43-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实验设备 | 第44-46页 |
·试样制备 | 第46页 |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定方法和测定结果 | 第46-54页 |
·岩石视密度(容重)测定 | 第46-47页 |
·岩石波速测定 | 第47-49页 |
·岩石抗拉强度测定 | 第49页 |
·岩石抗压强度及变形参数测定 | 第49-52页 |
·岩石粘结力和内摩擦角测定 | 第52-54页 |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定结果汇总 | 第54-61页 |
·岩石单轴压缩试验应力应变全程对比曲线 | 第57-59页 |
·岩石三轴压缩试验应力应变及强度曲线 | 第59-60页 |
·部分岩样照片 | 第60页 |
·岩石三轴压缩试验后试样照片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数值模拟研究 | 第63-83页 |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63-65页 |
·数值模拟的建立 | 第65-67页 |
·12210工作面开切眼随31118工作面开采扰动的位移演化特征 | 第67-73页 |
·垂直位移分布 | 第67-70页 |
·水平位移分布 | 第70-72页 |
·位移演化特征分析 | 第72-73页 |
·12210工作面开切眼随31118工作面开采扰动的塑性区扩展特征 | 第73-75页 |
·12210工作面开切眼随31118工作面开采扰动的应力演化特征 | 第75-81页 |
·垂直应力分布 | 第75-78页 |
·水平应力分布 | 第78-80页 |
·应力演化特征分析 | 第80-81页 |
·数值模拟分析两工作面合理错距 | 第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5 近距离煤层开采岩移变形相互影响的现场实测研究 | 第83-95页 |
·现场监测仪器的布置 | 第83-87页 |
·顶板动态仪 | 第83-84页 |
·多点位移计 | 第84-86页 |
·工作面支架矿压监测 | 第86-87页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87-92页 |
·12210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分析 | 第87-89页 |
·两工作面顶板岩层的动态变形量分析 | 第89-90页 |
·两工作面液压支架载荷观测分析 | 第90-92页 |
·现场实测实验分析两工作面合理错距 | 第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5-99页 |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作者简历 | 第103-10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