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人物传记论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论文--生物学论文

李星学与中国现代古生物学发展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9-15页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第9-11页
 二、研究动态概述第11-13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14页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第14-15页
第一章 生平活动与学术渊源第15-27页
 第一节 生平活动第15-22页
  一、中小学时代第15-17页
  二、大学时代第17-18页
  三、在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第18页
  四、在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第18-19页
  五、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第19-22页
 第二节 学术渊源第22-27页
  一、地质科学理想的萌芽第22-23页
  二、恩师朱森的指引第23-24页
  三、地质调查所众位大师的引领第24-27页
第二章 李星学与古生物科学研究第27-39页
 第一节 古植物学研究第27-34页
  一、晚古生代植物研究第27-32页
  二、中生代植物研究第32-33页
  三、古植物综合研究第33-34页
 第二节 古生物陆相地层学研究第34-36页
  一、晚古生代陆相地层研究第34-35页
  二、其他陆相地层研究第35-36页
 第三节 其他古生物学分支研究第36-39页
  一、古植物地理学研究第36页
  二、南京猿人研究第36-39页
第三章 李星学与古生物教学、科普工作第39-49页
 第一节 教学工作第39-44页
  一、培养古生物学研究生第39-42页
  二、社会培训和高校教学第42-44页
 第二节 科普工作第44-49页
第四章 李星学的学术交流与学报工作第49-63页
 第一节 国内外学术交流第49-55页
  一、国内学术交流第49-52页
  二、国际学术交流第52-55页
 第二节 《古生物学报》主编工作第55-63页
  一、学报创刊背景与内容设置第55-57页
  二、工作情况和思想指导第57-59页
  三、工作成果第59-63页
第五章 李星学的学术思想与历史贡献第63-79页
 第一节 学术思想第63-67页
  一、追根究底的辩证思想第63-64页
  二、勇于探索的求实思想第64-65页
  三、注重方法创新与实用性思想第65-66页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第66-67页
 第二节 历史贡献第67-71页
  一、留下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著作第67-69页
  二、应用古植物学知识于地层研究成果显著第69页
  三、提高中国古生物学的国际学术地位第69-70页
  四、培养大批古生物学科研人才第70页
  五、促进地质古生物知识和科学教育普及第70-71页
 第三节 成功因素分析第71-79页
  一、主观因素第71-72页
  二、社会环境因素第72-73页
  三、优良的学术风格第73-79页
附录第79-87页
参考文献第87-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壤地区三种母质土壤长期熟化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
下一篇:螺旋藻光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