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前言 | 第8-21页 |
| ·药用植物甘草概述 | 第8页 |
| ·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及药理活性 | 第8-13页 |
| ·黄酮类主要化学成分 | 第10页 |
|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 | 第10-11页 |
| ·皂苷类化合的主要成分 | 第11-12页 |
| ·甘草酸的药理活性 | 第12页 |
| ·多糖化合物成分 | 第12页 |
| ·多糖的主要药理活性 | 第12-13页 |
| ·甘草资源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第13页 |
| ·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进展 | 第13-15页 |
| ·我国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植物细胞培养优缺点及发展前景 | 第14-15页 |
| ·甘草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甘草愈伤组织诱导 | 第15页 |
| ·甘草悬浮细胞培养 | 第15-16页 |
| ·甘草快繁苗培养 | 第16页 |
| ·甘草毛状根培养 | 第16-17页 |
| ·提高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产量的方法 | 第17-19页 |
| ·高产细胞系的选育 | 第17页 |
| ·碳源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前体及诱导子的影响 | 第18-19页 |
| ·两步培养法 | 第19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9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6页 |
| ·材料 | 第21-22页 |
|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 ·反应器的灭菌及接种 | 第24页 |
| ·反应器中甘草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第24页 |
| ·反应器中接种量的考察 | 第24-25页 |
| ·反应器中碳源消耗的考察 | 第25页 |
| ·前体的添加 | 第25页 |
| ·诱导子的添加 | 第25页 |
| ·反应器中不同培养方式的考察 | 第25页 |
| ·分析方法 | 第25-36页 |
| ·生物量及干重增殖倍 | 第25-26页 |
| ·甘草悬浮细胞6种有效成分分析 | 第26-27页 |
| ·甘草总黄酮分析 | 第27-29页 |
| ·甘草总皂苷的测量 | 第29-30页 |
| ·甘草多糖分析 | 第30-32页 |
| ·对比分析野生甘草与甘草细胞中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 | 第32-34页 |
| ·动物实验 | 第34-36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6-50页 |
| ·反应器中甘草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第36-37页 |
| ·甘草悬浮细胞在5-L鼓泡式反应器上接种量的考察 | 第37页 |
| ·反应器中碳源消耗的考察 | 第37-38页 |
| ·前体的添加 | 第38-39页 |
| ·诱导子的添加 | 第39-40页 |
| ·联合诱导子的添加 | 第40-41页 |
| ·鼓泡式反应器中不同培养方式的对细胞生长和次级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 第41-44页 |
| ·甘草的化学组成分析 | 第44-45页 |
| ·总黄酮和总皂苷的测量 | 第44-45页 |
| ·HPLC分析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 第45页 |
| ·对比分析不同甘草提取物的抗炎活性 | 第45-50页 |
| ·不同甘草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第46页 |
| ·不同甘草提取物对卵清蛋白所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 第46-48页 |
| ·甘草黄铜的抗炎机制 | 第48-50页 |
| 4 结论 | 第50-52页 |
| 5 展望 | 第52-53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 8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