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工作者论文

3G时代下“公民记者”现象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15页
 一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第7-8页
 二 文献综述第8-13页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第13-15页
第一章 关键性概念界定第15-23页
 第一节 “公民记者”的概念阐释第15-19页
  一、界定的依据第15-17页
  二、近似概念辨析第17-18页
  三 概念界定和辨析的必要性第18-19页
 第二节 3G 时代的概念阐释第19-22页
  一、3G 概念第19-20页
  二、3G 时代的传播学意义第20-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公民记者”的特征第23-31页
 第一节 全民性特征第23-26页
  一、即时反馈性特征第23-24页
  二、“意见领袖”角色第24-25页
  三、自我净化功能第25-26页
 第二节 公民新闻网站的聚合性第26-30页
  一、专门的“公民记者”网络聚合平台第26-27页
  二、实名制管理募集高水准“公民记者”第27页
  三、技术上提供便捷服务第27-28页
  四、信誉累积的奖励机制第28页
  五、精英+草根的凝聚力第28-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公民记者”的局限性第31-34页
 第一节 “公民记者”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第31页
 第二节 信息来源和发布渠道缺少权威性第31-32页
 第三节 “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公民记者”的培育第34-43页
 第一节 成立实名制“公民记者”组织团体第34-35页
  一、技术前提第34页
  二、明确“公民记者”权利和义务第34-35页
 第二节 借助传统媒体搭建“公民记者”培养平台第35-40页
  一、典型案例分析——以《第一现场》栏目“DV 观察员”板块为例第35-38页
  二、培养方法第38-40页
 第三节 法律框架下完善“公民记者”行为规范第40-42页
  一、明确“公民记者”报道和采访方式第40-41页
  二、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体制,遏制虚假新闻传播第41页
  三、鼓励“公民记者”成立自组织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结语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传播中的网民负面行为研究
下一篇: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绩效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