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13页 |
2 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概述 | 第13-20页 |
·农村土地生态补偿 | 第13-16页 |
·农村土地的概念 | 第13-14页 |
·生态补偿的概念 | 第14页 |
·生态补偿的目的 | 第14-15页 |
·生态补偿的法律性质 | 第15-16页 |
·农村土地生态补偿的概念和特殊性 | 第16页 |
·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16-20页 |
·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概念 | 第17页 |
·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特征 | 第17-18页 |
·建立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 第18-20页 |
3 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经济学基础 | 第20-22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21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1-22页 |
·生态学基础 | 第22-23页 |
·资源的自然属性:耗竭性、整体性 | 第22-23页 |
·生态安全 | 第23页 |
·法学基础 | 第23-27页 |
·法的价值:正义、公平 | 第24页 |
·环境权 | 第24-25页 |
·权利与义务相一致 | 第25-27页 |
4 我国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34页 |
·我国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7-30页 |
·宪法中关于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规定 | 第27页 |
·其他法律中关于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规定 | 第27-28页 |
·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关于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规定 | 第28页 |
·地方性规范文件中关于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规定 | 第28-29页 |
·总结 | 第29-30页 |
·我国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补偿理念存在偏差 | 第30页 |
·补偿主体不明确 | 第30-31页 |
·补偿方式单一 | 第31页 |
·补偿标准不科学 | 第31页 |
·补偿资金来源单一 | 第31-32页 |
·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32页 |
·缺乏相关配套制度 | 第32-34页 |
5 发达国家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9页 |
·发达国家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介绍 | 第34-36页 |
·美国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34-35页 |
·德国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35页 |
·其他国家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35-36页 |
·发达国家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9页 |
·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体系 | 第36页 |
·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 第36-37页 |
·实行差别化的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标准 | 第37页 |
·不断扩充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 | 第37页 |
·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生态补偿监督管理体系 | 第37-39页 |
6 构建我国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39-49页 |
·明确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39-41页 |
·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 第39-40页 |
·公平原则 | 第40页 |
·生态效益为主原则 | 第40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0-41页 |
·明确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41-45页 |
·明确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41页 |
·完善农村土地生态补偿的补偿方式 | 第41-43页 |
·明确农村土地生态补偿的补偿标准 | 第43页 |
·扩大农村土地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 | 第43-45页 |
·改革农村土地生态补偿管理体制 | 第45页 |
·建立农村土地生态补偿相关配套制度 | 第45-49页 |
·建立农村土地生态补偿评价制度 | 第45-46页 |
·建立农村土地生态补偿公众参与制度 | 第46-47页 |
·建立农村土地生态补偿信息公开制度 | 第47页 |
·建立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法律救济制度 | 第47-49页 |
7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