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建设新农村与“美丽乡村”的政策背景 | 第13页 |
·国有林场改革与快速城镇化的大好形势 | 第13页 |
·现有农业观光产业的发展瓶颈与机遇 | 第13页 |
·创意产业改造传统农业的时代契机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助力解决三农问题,顺应国家林业经济政策改革 | 第14页 |
·推动城乡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元复合的消费产品 | 第14-15页 |
·力避景观同质化,为激活农业观光产业提供一种思路 | 第15页 |
·拓展科普和环境教育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可居可游的景点 | 第15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第19-27页 |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创意农业的概念 | 第19-20页 |
·农业观光园的概念 | 第20页 |
·创意农业观光园的概念 | 第20-21页 |
·创意农业观光园的特点 | 第21-22页 |
·独特性 | 第21页 |
·渗透性与融合性 | 第21页 |
·富有文化性与艺术感染力 | 第21-22页 |
·高附加值 | 第22页 |
·高投入与高风险 | 第22页 |
·国内外创意农业观光产业概述 | 第22-25页 |
·国外创意农业观光产业概述 | 第22-23页 |
·国内创意农业观光产业概述 | 第23-25页 |
·国内外农业观光园规划研究 | 第25-27页 |
3 案例探讨——相关案例分析与规划策略探讨 | 第27-32页 |
·案例一:中新泰生示范农场 | 第28页 |
·案例二:北京“蓝调庄园” | 第28-29页 |
·案例三:成都“五朵金花” | 第29-30页 |
·案例四:马陆葡萄主题公园 | 第30-31页 |
·案例五:台湾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场 | 第31-32页 |
4 理论探讨——创意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32-40页 |
·创意学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33-35页 |
·创意与创意学的概念 | 第33页 |
·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33-34页 |
·创意设计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34-35页 |
·基于创意学基本理论的创意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策略探讨 | 第35-37页 |
·基于创意学基本概念的创意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策略探讨 | 第35-36页 |
·基于创意产业规划理论的创意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策略探讨 | 第36页 |
·基于创意产品与创意活动设计的创意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策略探讨 | 第36页 |
·基于创意景观影响要素的创意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策略探讨 | 第36-37页 |
·其它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创意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策略探讨 | 第37-40页 |
·体验经济与体验设计理论 | 第37-38页 |
·园林艺术基本理论 | 第38页 |
·旅游心理学理论 | 第38-39页 |
·园林生态学理论 | 第39-4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0页 |
5 案例实践——福建省漳州市荔园创意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策略 | 第40-79页 |
·项目背景与基地分析 | 第40-53页 |
·项目背景 | 第40-44页 |
·项目SWOT分析 | 第44-45页 |
·基地自然条件 | 第45-47页 |
·基地社会经济状况 | 第47页 |
·基地交通流线分析 | 第47-49页 |
·基地园林景观资源 | 第49-51页 |
·基地建筑概况 | 第51-53页 |
·规划原则与依据 | 第53-54页 |
·规划原则 | 第53-54页 |
·规划依据 | 第54页 |
·规划范围、分期、理念、特色与项目定位 | 第54-59页 |
·规划范围 | 第54-55页 |
·规划分期 | 第55-57页 |
·规划理念与特色 | 第57-58页 |
·项目定位 | 第58-59页 |
·总体规划 | 第59-72页 |
·景观空间规划 | 第59页 |
·总体平面规划 | 第59-60页 |
·功能分区规划 | 第60-61页 |
·景观节点规划 | 第61-64页 |
·创意农业观光项目规划 | 第64-71页 |
·规划经济技术指标 | 第71-72页 |
·专项规划 | 第72-79页 |
·道路系统规划 | 第72-74页 |
·园林绿化树种规划 | 第74-77页 |
·水系整治规划 | 第77-78页 |
·建筑风貌整治 | 第78-79页 |
·园林小品意向 | 第7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总结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附录 | 第83-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