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县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城镇化的概念 | 第19页 |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 第19-20页 |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聚集—扩散理论 | 第20页 |
·小城镇理论 | 第20页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梅县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 第22-38页 |
·梅县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 第22-27页 |
·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发展历程 | 第23-27页 |
·梅县区新型城镇化的案例分析 | 第27-35页 |
·依托扩容提质的新型城镇化案例 | 第27-29页 |
·依托工业化的新型城镇化案例 | 第29-31页 |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型城镇化案例 | 第31-33页 |
·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案例 | 第33-35页 |
·梅县区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梅县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城乡规划不够完善,规划执行能力有待加强 | 第38-39页 |
·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39页 |
·经济发展模式粗放 | 第39-40页 |
·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不均 | 第40页 |
·客家传统文化内涵不够 | 第40页 |
·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后备人才缺乏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国内新型城镇化发展比较及借鉴 | 第41-46页 |
·发展路径的比较 | 第41-43页 |
·云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 第41-42页 |
·浙江云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 第42-43页 |
·发展经验的借鉴 | 第43-46页 |
·结合当地实际,定好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 第43页 |
·优化资源配置,整体把握好新型城镇化进程 | 第43-44页 |
·抓住新型城镇化机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第44页 |
·一体化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 第44-46页 |
第六章 促进梅县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6-53页 |
·加强规划,节约用地,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 第46-47页 |
·坚持规划优先,合理布局建设 | 第46-47页 |
·不断提升梅县区的城市品位 | 第47页 |
·完善基础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 第47-48页 |
·精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 | 第47页 |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 第47-48页 |
·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 | 第48页 |
·产业带动协调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 第48-49页 |
·产业协调良性互动 | 第48-49页 |
·坚持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 第49页 |
·提供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 第49页 |
·以人为本,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 第49-50页 |
·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第49-50页 |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 第50页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50页 |
·传承客家传统文化,积极建设特色宜居城乡 | 第50-52页 |
·突出红色文化 | 第51页 |
·突出地域特色 | 第51页 |
·突出名镇名村创建 | 第51-52页 |
·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保障,提高综合素质 | 第52-53页 |
·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 第52页 |
·强化服务留住人才 | 第52页 |
·创建平安维护稳定 | 第52-5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53-54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梅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问卷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