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地区侏罗系成藏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 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3页 |
·油藏地质概况 | 第17页 |
·构造特征 | 第17-19页 |
·储层特征 | 第19-21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9-20页 |
·储层孔隙结构类型 | 第20-21页 |
·成岩作用 | 第21页 |
·沉积特征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侏罗系油藏成藏控制因素 | 第23-45页 |
·古地貌特征 | 第23-26页 |
·古地貌恢复 | 第23页 |
·古地貌单元划分 | 第23-25页 |
·古地貌对油藏的控制作用 | 第25-26页 |
·构造特征 | 第26-31页 |
·构造成因 | 第26-30页 |
·构造对油藏的控制作用 | 第30-31页 |
·沉积相特征 | 第31-44页 |
·沉积相带展布特征 | 第31-37页 |
·砂体展布特征 | 第37-43页 |
·沉积相对油藏的控制作用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 第45-49页 |
·成藏地质条件 | 第45-47页 |
·烃源岩 | 第45页 |
·储集条件 | 第45-46页 |
·储盖组合 | 第46页 |
·油气运移通道 | 第46-47页 |
·圈闭条件 | 第47页 |
·储盖组合与生油层的配置关系 | 第47页 |
·油气运移模式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侏罗系油藏成藏模式 | 第49-55页 |
·成藏模式 | 第49-51页 |
·成藏模式定义 | 第49页 |
·成藏模式分类 | 第49-51页 |
·成藏个案解剖 | 第51-54页 |
·延8油层组 | 第51-52页 |
·延9油层组 | 第52-53页 |
·延10油层组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成藏有利区预测 | 第55-67页 |
·有利区预测依据 | 第55-56页 |
·有利区评价与预测 | 第56-66页 |
·有利区分类标准 | 第56-57页 |
·有利区块评价与预测 | 第57-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