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EGR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EGR降低NOX的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EGR对颗粒排放的影响 | 第21-22页 |
·EGR对新型燃烧方式的作用 | 第22-23页 |
·柴油机颗粒的形成过程研究 | 第23-29页 |
·多环芳香烃形成机理 | 第24-25页 |
·碳核的形成与氧化 | 第25-26页 |
·颗粒的理化特性 | 第26-29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9-32页 |
第二章 EGR对柴油机燃烧过程及NOX和颗粒排放的影响 | 第32-54页 |
·试验设备与方案 | 第33-36页 |
·试验用柴油机 | 第33-34页 |
·气缸压力采集 | 第34-35页 |
·颗粒数量和粒径测量 | 第35页 |
·试验方案 | 第35-36页 |
·EGR率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36-37页 |
·废气组分和温度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37-43页 |
·废气中CO2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37-39页 |
·废气中N2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39-40页 |
·废气组分的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废气温度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42-43页 |
·EGR对燃烧中间产物生成规律的影响 | 第43-49页 |
·仿真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44页 |
·模型验证 | 第44-45页 |
·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EGR对柴油机NOX和颗粒排放的影响 | 第49-53页 |
·NOX排放 | 第49-50页 |
·颗粒质量和数量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EGR氛围颗粒前驱体形成过程研究 | 第54-76页 |
·PAHs在颗粒成核过程中的作用 | 第55-58页 |
·正庚烷-PAHs机理的构建与验证 | 第58-61页 |
·正庚烷反应机理 | 第58-59页 |
·PAHs生成和氧化机理 | 第59-60页 |
·机理验证 | 第60-61页 |
·EGR对PAHs生成规律的影响 | 第61-65页 |
·EGR率对PAHs生成规律的影响 | 第61-62页 |
·废气组分对PAHs生成规律的影响 | 第62-63页 |
·废气温度对PAHs生成规律的影响 | 第63-65页 |
·EGR对PAHs化学反应路径的影响 | 第65-74页 |
·主要基元反应的确定 | 第65-70页 |
·反应路径分析 | 第70-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EGR对颗粒碰撞凝并过程的影响 | 第76-94页 |
·颗粒碰撞凝并理论基础 | 第77-81页 |
·颗粒在流场中受到的力 | 第77-79页 |
·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 | 第79-81页 |
·碰撞凝并过程的物理模型 | 第81-84页 |
·通用GDE方程的一般形式 | 第81页 |
·颗粒碰撞物理模型 | 第81-83页 |
·凝并过程物理模型 | 第83-84页 |
·细颗粒与粗颗粒物理模型 | 第84页 |
·模型参数设置与验证 | 第84-86页 |
·参数设置 | 第84-85页 |
·模型验证 | 第85-86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6-92页 |
·颗粒系统分散性 | 第86-87页 |
·碰撞凝并过程对颗粒尺寸分布的影响 | 第87-88页 |
·非球形颗粒碰撞凝并过程分析 | 第88-90页 |
·多分散系统中颗粒的尺寸分布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EGR对柴油机颗粒官能团和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94-122页 |
·颗粒官能团与氧化活性的研究概述 | 第94-97页 |
·颗粒中官能团的分布与测定 | 第94-96页 |
·氧化活性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 | 第96-97页 |
·试验设备与方案 | 第97-100页 |
·颗粒采集 | 第97-98页 |
·X射线近边吸收光谱 | 第98-99页 |
·热重分析 | 第99-100页 |
·EGR对颗粒中官能团的影响 | 第100-106页 |
·标样的官能团特征 | 第100-101页 |
·EGR率对颗粒官能团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废气组分对颗粒官能团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废气温度对颗粒官能团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EGR对颗粒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106-118页 |
·颗粒的氧化过程 | 第107-111页 |
·氧化特性参数分析 | 第111-116页 |
·颗粒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116-118页 |
·颗粒氧化活性与碳官能团的关系 | 第118-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六章 EGR对柴油机颗粒微观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122-152页 |
·柴油机颗粒的微观物理特性 | 第122-125页 |
·颗粒微观物理特性的评价方法 | 第123-124页 |
·形成条件对颗粒微观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124页 |
·微观物理特性与颗粒氧化反应活性的关系 | 第124-125页 |
·试验设备与方案 | 第125-127页 |
·扫描/透射电镜 | 第125页 |
·原子力显微镜 | 第125-126页 |
·X射线小角散射 | 第126-127页 |
·激光拉曼光谱 | 第127页 |
·颗粒的石墨化程度分析 | 第127-130页 |
·颗粒的微观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130-142页 |
·颗粒的微观形貌 | 第130-132页 |
·颗粒的空间结构 | 第132-134页 |
·颗粒的结构刚性 | 第134-138页 |
·颗粒的表面形态 | 第138-140页 |
·团粒间隙数量与尺寸分布 | 第140-142页 |
·基本碳粒子的微观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142-150页 |
·基本碳粒子的微观形貌 | 第142-144页 |
·基本碳粒子的结构特征参数 | 第144-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七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152-156页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52-15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54-155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与项目情况 | 第174-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