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3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4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4-26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6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一)政治系统论 | 第26-27页 |
(二)结构功能主义 | 第27-28页 |
(三)政治文化方法论 | 第28-30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0-3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五、调查案例与问卷的基本情况 | 第33-38页 |
(一)调查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33-35页 |
(二)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基本情况 | 第35-38页 |
第一章 城镇化与乡村政治文化的一般阐释 | 第38-66页 |
一、城镇化的理论思考与现实审视 | 第39-49页 |
(一)城镇化的内涵与维度 | 第39-42页 |
(二)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轨迹 | 第42-46页 |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样态 | 第46-49页 |
二、乡村政治文化的内涵阐释与历史变迁 | 第49-59页 |
(一)乡村政治文化的内涵阐释 | 第49-54页 |
(二)我国传统乡村政治文化的生成土壤 | 第54-56页 |
(三)我国乡村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 | 第56-59页 |
三、城镇化进程与乡村政治文化变迁的契合 | 第59-66页 |
(一)制度文化视角:制度与文化的互构 | 第59-61页 |
(二)结构功能视角:向度、主体与空间 | 第61-63页 |
(三)行政生态视角:政策输入与文化环境 | 第63-66页 |
第二章 转变与异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政治社会化变迁取向 | 第66-90页 |
一、乡村政治社会化媒介的兴替 | 第67-75页 |
(一)家庭和学校主导地位的变更 | 第67-70页 |
(二)新型政治社会化媒介的崛起 | 第70-72页 |
(三)政治社会化媒介重要性的群体差异 | 第72-75页 |
二、乡村政治社会化性状的转变 | 第75-80页 |
(一)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互动 | 第75-78页 |
(二)被动与能动的反转趋向 | 第78-80页 |
三、乡村政治社会化内容的扩展 | 第80-84页 |
(一)理论层面:由“路线口号”到“法治科普” | 第80-82页 |
(二)实践层面:从“思想教化”到“培植参与” | 第82-84页 |
四、乡村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异化 | 第84-88页 |
(一)传播功能的异化趋向 | 第85-86页 |
(二)培养功能的失灵趋向 | 第86-87页 |
(三)维稳功能的失灵趋向 | 第87-88页 |
五、小结 | 第88-90页 |
第三章 共识与分歧: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政治认知取向 | 第90-115页 |
一、对政治系统的一般性认知 | 第91-96页 |
(一)政治重要性的认知共识 | 第91-93页 |
(二)渐进式改革共识的扩展 | 第93-96页 |
二、对政治输出体系的认知 | 第96-101页 |
(一)“三明治”式的政治结构认知 | 第97-98页 |
(二)对政府清廉程度认知的分歧 | 第98-101页 |
三、对政治输入对象的认知 | 第101-105页 |
(一)对政党结构的认知共识 | 第102-104页 |
(二)对于利益集团认知的模糊 | 第104-105页 |
四、对自身政治角色的认知分化 | 第105-112页 |
(一)村民政治效能感的提升 | 第106-109页 |
(二)臣民到公民的角色转换 | 第109-112页 |
五、小结 | 第112-115页 |
第四章 忠诚与疏离: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政治情感取向 | 第115-140页 |
一、政治体系情感的共鸣 | 第116-123页 |
(一)国家自豪感的提高 | 第116-119页 |
(二)体系忠诚感的共鸣 | 第119-123页 |
二、政治输出情感的差异 | 第123-132页 |
(一)“好中央、坏地方”的情感结构 | 第125-127页 |
(二)对政府官员期许的提升 | 第127-129页 |
(三)对不同政治组织信任的分化 | 第129-132页 |
三、政治输入情感的分野 | 第132-138页 |
(一)对执政党的情感分野 | 第132-135页 |
(二)对于政治沟通态度的分野 | 第135-138页 |
四、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五章 分化与延续: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政治价值取向 | 第140-167页 |
一、权威观:宗族权威的衰落与法理权威的兴起 | 第141-151页 |
(一)宗族权威的销蚀 | 第142-145页 |
(二)人治与法治的徘徊 | 第145-148页 |
(三)权威主义人格的消退 | 第148-151页 |
二、民主观:集体主义观念的分化与现代选举意识的初生 | 第151-159页 |
(一)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分化 | 第152-155页 |
(二)现代选举意识的增强 | 第155-157页 |
(三)村民自治意识的提高 | 第157-159页 |
三、权利观:由生存权利观到公民权利观转向 | 第159-165页 |
(一)公民权利观转向 | 第160-163页 |
(二)维权观念的深化 | 第163-165页 |
四、小结 | 第165-167页 |
第六章 向度与进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政治文化变迁维度与发展路径 | 第167-196页 |
一、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政治文化的变迁维度 | 第167-177页 |
(一)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政治文化的纵向变迁 | 第168-172页 |
(二)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政治文化的横向分化 | 第172-177页 |
二、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政治文化的变迁机制 | 第177-182页 |
(一)乡村政治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 | 第177-179页 |
(二)乡村政治文化变迁的现实动因 | 第179-182页 |
三、进一步推动乡村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 | 第182-196页 |
(一)政治文化现代化——乡村政治文化的发展向度 | 第182-184页 |
(二)推进乡村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 第184-188页 |
(三)推进乡村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困境 | 第188-190页 |
(四)推进乡村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可能路径 | 第190-196页 |
结论 | 第196-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7页 |
一、中文著作 | 第199-201页 |
二、中文论文 | 第201-204页 |
三、中文译著 | 第204-206页 |
四.英文文献 | 第206-2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207-208页 |
附录 1:乡村政治文化调查问卷 | 第208-214页 |
附录 2:2014年民主决策日上的讲话 | 第214-219页 |
附录 3:座谈会简短交流发言 | 第219-222页 |
附录 4:江苏省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申报表 | 第222-223页 |
致谢 | 第223-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