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

靶向FtsZ的新型肉桂酰胺类抗菌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16页
英文摘要第16-21页
符号说明第21-23页
第一章 前言第23-58页
   ·抗菌药物的发展第23-26页
     ·抗生素及半合成抗生素第24-25页
     ·合成抗菌药物第25-26页
   ·细菌的耐药性第26-28页
     ·抗菌药物作用靶点结构的改变第27页
     ·细菌对药物的外排第27页
     ·细菌外膜通透性的降低第27页
     ·细菌水解酶或者钝化酶的产生第27-28页
     ·细菌代谢关键酶数量的改变第28页
     ·细菌形成生物膜第28页
   ·抗菌药物的新靶点FtsZ第28-34页
     ·FtsZ的结构第29-31页
     ·FtsZ的功能第31-33页
       ·FtsZ在细菌胞质分裂中的功能第31页
       ·FtsZ的动力学功能第31-33页
     ·FtsZ抑制剂的筛选方法第33-34页
   ·FtsZ抑制剂第34-58页
     ·天然产物与半合成化合物第34-39页
       ·肽类第34-36页
       ·非肽类第36-39页
     ·合成化合物第39-58页
       ·筛选发现的化合物第39-46页
       ·合理设计的化合物第46-58页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第58-67页
   ·设计背景第58页
   ·FtsZ蛋白已知活性口袋的分析第58-59页
   ·FtsZ蛋白活性口袋的选择第59-60页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第60-67页
     ·A系列目标化合物的设计第63-64页
     ·B系列目标化合物的设计第64-65页
     ·C系列目标化合物的设计第65页
     ·D系列目标化合物的设计第65-67页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67-103页
   ·关键中间体的合成第68-77页
     ·肉桂酸类化合物的合成第68-73页
       ·合成路线第68页
       ·实验操作第68-73页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第73-77页
       ·合成路线第73页
       ·实验操作第73-77页
   ·A系列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77-91页
     ·合成路线第77页
     ·实验操作第77-91页
   ·B系列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91-94页
     ·合成路线第91页
     ·实验操作第91-94页
   ·C系列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94-99页
     ·合成路线第94-95页
     ·实验操作第95-99页
   ·D系列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99-103页
     ·合成路线第99页
     ·实验操作第99-103页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第103-132页
   ·实验材料第103-104页
     ·试剂及药品第103页
     ·仪器设备第103页
     ·受试菌株第103-104页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第104-118页
     ·实验原理第104页
     ·实验方法第104-106页
       ·培养基的制备第104页
       ·药物溶液的制备第104页
       ·菌种的复苏及传代第104页
       ·菌液的制备第104页
       ·MIC值的读取第104-105页
       ·实验操作第105-106页
     ·结果与讨论第106-118页
       ·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第106-114页
       ·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第114-118页
   ·最小抑制细胞分裂浓度的测定第118-125页
     ·实验原理第118页
     ·实验方法第118-119页
       ·培养基的制备第118页
       ·药物溶液的制备第118页
       ·菌种的复苏及传代第118页
       ·菌液的制备第118页
       ·最小抑制细胞分裂浓度的读取第118页
       ·实验操作第118-119页
     ·结果与讨论第119-125页
   ·GTP酶抑制活性的测定第125-128页
     ·实验原理第125页
     ·实验方法第125-127页
       ·FtsZ聚合缓冲液的配制第126页
       ·药物溶液的制备第126页
       ·实验操作第126-127页
     ·结果与讨论第127-128页
   ·FtsZ聚合抑制活性的测定第128-130页
     ·实验原理第128页
     ·实验方法第128-129页
       ·FtsZ聚合缓冲液的配制第128页
       ·药物溶液的制备第128页
       ·实验操作第128-129页
     ·结果与讨论第129-130页
   ·结论第130-132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32-136页
   ·总结第132-134页
   ·展望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5-156页
附录Ⅰ 目标化合物~1HNMR、~(13)CNMR、IR、MS和HRMS谱图第156-242页
附录Ⅱ 代表性的SCI论文(扉页)第242-24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47页

论文共2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枢神经系统内P2X3受体参与咬合干扰所致大鼠咀嚼肌疼痛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药品杂质控制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