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1章 海草床生态恢复及大叶藻种群补充研究进展 | 第15-28页 |
·海草床简介 | 第15-17页 |
·海草床生态功能 | 第17-18页 |
·海草床退化 | 第18-20页 |
·海草床退化现状 | 第18-19页 |
·海草床退化原因 | 第19-20页 |
·海草床恢复状况 | 第20-24页 |
·自然恢复法 | 第21页 |
·移植法 | 第21-22页 |
·种子法 | 第22-23页 |
·大叶藻草床生态恢复现在 | 第23-24页 |
·大叶藻种群补充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展望 | 第25-26页 |
·本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页 |
·科学问题 | 第26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预期成果 | 第27-28页 |
第2章 月湖、汇泉湾大叶藻有性生殖能力和种子库调查 | 第28-39页 |
·引言 | 第28页 |
·研究地点及方法 | 第28-31页 |
·研究地点 | 第28-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研究结果 | 第31-35页 |
·环境条件 | 第31-32页 |
·大叶藻生殖枝及种子产量 | 第32-34页 |
·大叶藻种子库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8页 |
·有性生殖能力 | 第35-37页 |
·种子库时空变化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月湖、汇泉湾大叶藻有性生殖—种苗补充情况 | 第39-48页 |
·引言 | 第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实验地点 | 第39-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实验结果 | 第40-45页 |
·水温、盐度 | 第40-41页 |
·大叶藻种苗密度 | 第41-42页 |
·种苗株高、叶鞘高、叶数、叶宽 | 第42-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大叶藻种苗密度的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大叶藻种苗生长状况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月湖大叶藻无性繁殖与爱莲湾大叶藻水深实验 | 第48-60页 |
·大叶藻无性繁殖跟踪实验 | 第48-55页 |
·引言 | 第48页 |
·研究地点与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爱莲湾大叶藻深度梯度生长实验 | 第55-59页 |
·引言 | 第55-56页 |
·研究地点和方法 | 第56页 |
·研究地点 | 第56页 |
·研究方法 | 第56页 |
·研究结果 | 第56-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月湖大叶藻C、N、P含量变化与有机碎屑降解实验 | 第60-73页 |
·月湖大叶藻C、N、P含量变化 | 第60-69页 |
·引言 | 第60页 |
·研究地点与方法 | 第60-61页 |
·研究结果 | 第61-66页 |
·讨论 | 第66-69页 |
·月湖春季有机碎屑降解实验 | 第69-72页 |
·引言 | 第69页 |
·研究地点和方法 | 第69-70页 |
·研究结果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荣成月湖与青岛汇泉湾大叶藻种群补充机制比较 | 第73-78页 |
·研究地点与方法 | 第73页 |
·研究地点 | 第73页 |
·研究方法 | 第73页 |
·研究结果 | 第73-75页 |
·讨论 | 第75-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总结 | 第78页 |
·创新性 | 第78页 |
·存在问题 | 第78-79页 |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Reference | 第80-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86页 |
学术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