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型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之路径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为例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8-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二、国外乡村旅游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国内乡村旅游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四、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问题 | 第14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5页 |
第三节 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一、传统型乡村旅游 | 第15-16页 |
二、利益参与方 | 第16页 |
三、提升发展 | 第16页 |
四、路径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一、本文概况 | 第17页 |
二、正文框架 | 第17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二、实地调查法 | 第17-18页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传统型乡村旅游开发的瓶颈及模式分析 | 第19-23页 |
第一节 传统型乡村旅游开发瓶颈归纳 | 第19页 |
一、产业基础薄弱、品牌趋同化现象严重 | 第19页 |
二、利益分配不均衡、各方矛盾激烈 | 第19页 |
三、缺少科学规划、旅游人才匮乏 | 第19页 |
第二节 产生诸多瓶颈原因分析 | 第19-20页 |
一、缺乏产业链经济效益低 | 第19-20页 |
二、资源产权不明晰 | 第20页 |
三、政府管理职能缺位 | 第20页 |
第三节 乡村旅游开发的常见模式 | 第20-23页 |
一、农户自主经营模式 | 第20-21页 |
二、农户合作社模式 | 第21页 |
三、“农户+企业”模式 | 第21页 |
四、村办企业模式 | 第21-22页 |
五、“村协会+企业+农户”模式 | 第22页 |
六、股份合作模式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路径探究 | 第23-31页 |
第一节 路径1:产业为王提升发展乡村旅游 | 第23-25页 |
一、着力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 第23-24页 |
二、突出自身特色、开发特色项目 | 第24页 |
三、加大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 | 第24-25页 |
四、范例:中泰竹笛蜚声国内外前后比对 | 第25页 |
第二节 路径2:利益均衡提升发展乡村旅游 | 第25-27页 |
一、选择适当开发模式,保障社区利益 | 第25-26页 |
二、提高居民素质,增强社区参与能力 | 第26页 |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26页 |
四、范例:成都五朵金花花开万家前后比对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路径3:宏观调控提升发展乡村旅游 | 第27-31页 |
一、加强政府主导,创新管理体制 | 第27-28页 |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专业服务队伍 | 第28页 |
三、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工作 | 第28-29页 |
四、范例:潇洒桐庐最美乡村前后比对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基于乡村旅游开发瓶颈的提升发展实证研究 | 第31-49页 |
第一节 良渚街道乡村旅游概况 | 第31-34页 |
一、良渚街道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 第31-32页 |
二、良渚街道的地理位置与游览路线 | 第32-34页 |
第二节 良渚街道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 | 第34-36页 |
一、区域特色 | 第34-35页 |
二、产业环境 | 第35页 |
三、人文历史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良渚街道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 第36-41页 |
一、当前采用模式 | 第36-38页 |
二、理想管理模式 | 第38-41页 |
第四节 良渚街道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之路径的影响因素 | 第41-45页 |
一、经济影响 | 第41-42页 |
二、社会影响 | 第42-43页 |
三、资源保护影响 | 第43-45页 |
第五节 良渚街道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之路径 | 第45-49页 |
一、总体思路 | 第45页 |
二、实施原则 | 第45-46页 |
三、路径指南 | 第46-4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9-51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一、良渚经验 | 第49页 |
二、借鉴作用 | 第49页 |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 | 第49-51页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第49-50页 |
二、本文不足之处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