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含可凝结组分气体超音速流动、非平衡相变及其流动与传质特性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主要符号表第11-22页
第1章 绪论第22-34页
   ·研究背景第22-24页
     ·天然气发展概述第22-23页
     ·天然气处理工艺第23-24页
     ·天然气脱水分离技术第24页
   ·国内外超音速净化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4-27页
   ·国内外可压缩凝结流动的研究现状第27-29页
   ·超音速分离管内部流场数值研究进展第29-31页
   ·存在的问题第31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1-34页
第2章 超音速分离管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第34-66页
   ·相关参数及定义第34-37页
     ·声速第34-35页
     ·马赫数第35页
     ·滞止状态和临界状态第35-36页
     ·激波第36-37页
   ·Laval喷管段设计第37-53页
     ·低压下喷管喉部尺寸的设计第37-38页
     ·高压条件喷管喉部尺寸的计算第38-46页
     ·渐缩段型面和尺寸设计第46-48页
     ·渐扩段型面和尺寸设计第48-53页
   ·直管稳流段的设计第53-56页
   ·旋流产生器的选型和设计第56-57页
   ·扩压段和湿气收集腔的设计第57-64页
     ·扩压段热力分析第57-63页
     ·湿气收集腔的设计第63-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3章 超音速分离管室内实验研究第66-88页
   ·超音速分离管试验件设计与加工第66-68页
   ·实验流程第68-72页
     ·室内实验系统第69-70页
     ·实验步骤及评价方案第70-71页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第71-72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2-77页
     ·压力特性分析第72-73页
     ·压损比对露点降的影响(保持出.压力不变)第73-75页
     ·相对湿度的影响第75-76页
     ·超音速分离管中饱和湿空气的脱水量第76-77页
   ·超音速分离管内可用能损失分析第77-81页
   ·高压天然气相平衡计算分析第81-86页
     ·相平衡分析第82-84页
     ·相平衡计算结果第84-86页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4章 超音速分离管高速旋流三维数值模拟第88-128页
   ·流体力学基本参数第89-91页
     ·流体的惯性第89页
     ·流体的可压缩性第89页
     ·流体的粘性第89-90页
     ·描述流体运动的方法第90-91页
     ·流体流动的迹线和流线第91页
   ·几何模型和基本假设第91-92页
   ·控制方程的确定第92页
   ·求解区域的离散和网格类型的选择第92-93页
   ·湍流模型的选择第93-96页
   ·湍流输运方程第96-100页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第100页
   ·控制方程离散格式及迭代精度的确定第100-102页
     ·有限差分法第101页
     ·有限体积法第101页
     ·有限单元法第101页
     ·有限分析法第101-102页
   ·湍流模型选择及网格无关性验证第102-105页
     ·网格无关性验证第103页
     ·湍流模型验证第103-104页
     ·数值模型的验证第104-105页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105-126页
     ·温度场分布第106页
     ·压力场分布第106页
     ·马赫数分布第106-116页
     ·压损比对分离管流场的影响第116-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5章 DPM方法用于超音速分离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第128-138页
   ·DPM模型概述第128页
   ·基本假设第128-129页
   ·控制方程第129-130页
     ·气相场的控制方程第129页
     ·离散相(液滴)轨迹方程第129-130页
     ·粒径分布模型(Rosin-Rammler模型)第130页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第130-131页
   ·边界条件第131-132页
   ·算法实现及模型验证第132-133页
     ·差分格式选择第132页
     ·模型检验第132-133页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133-137页
     ·流场分析第134-135页
     ·分离管内参数分布云图第135-136页
     ·工作参数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第136-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第6章 超音速分离管中水蒸气凝结相变的数值研究第138-146页
   ·分离管凝结流动数学模型第139-142页
     ·控制方程第139-140页
     ·湍流模型第140页
     ·组份传输方程第140-141页
     ·凝结成核及液滴生长第141-142页
   ·求解方法和边界条件第142页
   ·模型验证第142-144页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144页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结论与展望第146-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8页
附录第158-16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第168-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社会的广告与消费异化
下一篇:新型双歧杆菌细菌素bifidocin A的提纯、特性及分子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