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石炭二叠纪煤中元素的分布规律和矿物质富集机理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8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煤中微量元素背景值 | 第16-17页 |
·煤中环境敏感元素 | 第17-20页 |
·煤中共(伴)生多金属富集成矿 | 第20-22页 |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 第24页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4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28-38页 |
·构造演化 | 第28-30页 |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30-35页 |
·乌达矿区 | 第30-33页 |
·海南矿区 | 第33-35页 |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乌海石炭二叠纪煤的煤质和煤岩特征 | 第38-50页 |
·乌海石炭二叠纪煤的煤质特征 | 第38-40页 |
·灰分产率 | 第38-39页 |
·全硫含量 | 第39-40页 |
·挥发分和镜质组反射率与煤级 | 第40页 |
·乌海石炭二叠纪煤的煤岩特征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50页 |
第四章 乌海石炭二叠纪煤的矿物学特征 | 第50-86页 |
·石英 | 第50-53页 |
·粘土矿物 | 第53-59页 |
·高岭石 | 第53-57页 |
·伊蒙混层 | 第57-58页 |
·伊利石 | 第58-59页 |
·硫化物矿物 | 第59-67页 |
·黄铁矿 | 第59-66页 |
·白铁矿 | 第66-67页 |
·碳酸盐矿物 | 第67-70页 |
·方解石: | 第67-69页 |
·白云石 | 第69-70页 |
·菱铁矿 | 第70页 |
·锐钛矿 | 第70-71页 |
·铝的氢氧化物矿物 | 第71页 |
·硫酸盐矿物 | 第71-72页 |
·石膏 | 第72页 |
·烧石膏 | 第72页 |
·黄钾铁矾 | 第72页 |
·磷灰石 | 第72-76页 |
·乌海煤中磷灰石的含量和赋存状态 | 第73-75页 |
·乌海煤中磷灰石的来源 | 第75页 |
·乌海煤中磷灰石的形成环境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86页 |
第五章 乌海石炭二叠纪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86-122页 |
·常量元素特征 | 第86-98页 |
·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比对 | 第98-99页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99-117页 |
·乌海煤中环境敏感元素 | 第103-109页 |
·乌海煤中伴生多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109-114页 |
·乌海含煤岩系顶底板和夹矸中微量元素特征 | 第114-116页 |
·乌海煤、夹矸和顶底板中的微量元素比值特征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22页 |
第六章 乌海石炭二叠纪煤的稀土元素特征 | 第122-150页 |
·乌海含煤岩系稀土元素的含量REY | 第122-127页 |
·乌海含煤岩系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 第127-133页 |
·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 | 第133-137页 |
·稀土元素的淋溶 | 第137-140页 |
·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 第140-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50页 |
第七章 乌海煤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异常的主控因素 | 第150-162页 |
·沉积源区的影响 | 第150-156页 |
·沉积物源区分析 | 第150-152页 |
·陆源区Al_2O_3/TiO_2比值探讨 | 第152-153页 |
·沉积源区对稀土元素分布的影响 | 第153-154页 |
·沉积源区的化学风化 | 第154-156页 |
·泥炭聚集期间海水的作用 | 第156-159页 |
·海水对乌海煤中Sr/Ba比值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海水对乌海煤中S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海水对乌海煤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的影响 | 第158-159页 |
·多期热液的输入 | 第159-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2-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82页 |
致谢 | 第182-184页 |
作者简介 | 第18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4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84-186页 |
附表 | 第186-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