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序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内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国外的研究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 第14页 |
二、“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 第14-15页 |
三、“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 | 第15页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第15-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三、问卷设计 | 第16-17页 |
第六节 主要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重庆市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及其现状分析 | 第18-29页 |
第一节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8-19页 |
一、社会层面 | 第18页 |
二、家庭及个人层面 | 第18-19页 |
三、重庆家庭空巢化的原因分析 | 第19页 |
第二节 重庆市空巢老人的现状分析 | 第19-29页 |
一、调查总体状况 | 第19-22页 |
二、经济状况 | 第22-24页 |
三、健康状况 | 第24-25页 |
四、医疗保障状况 | 第25-26页 |
五、生活满意度评价 | 第26页 |
六、养老需求及养老意愿 | 第26-29页 |
第三章“积极老龄化”视角下重庆市空巢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第一节 不同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一、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二、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三、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认识及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一、社会、家庭、个人存在消极心理 | 第31-32页 |
二、精神养老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三、法律体系不完善,政策及资金保障不足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养老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 第34-38页 |
第一节 国内养老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 第34-35页 |
一、北京 | 第34页 |
二、天津 | 第34页 |
三、青岛 | 第34-35页 |
四、国内养老服务的评述 | 第35页 |
第二节 国外养老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 第35-38页 |
一、美国 | 第35-36页 |
二、德国 | 第36-37页 |
三、英国 | 第37页 |
四、国外养老服务的评述 | 第37-38页 |
第五章“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养老建议 | 第38-46页 |
第一节“积极老龄化”的支柱之一“健康” | 第38-40页 |
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 第38-39页 |
二、完善精神养老体系 | 第39-40页 |
第二节“积极老龄化”的支柱之二“保障” | 第40-43页 |
一、改善“空巢”老人经济状况 | 第40-41页 |
二、提高“空巢”老人日常照料服务质量 | 第41-42页 |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2页 |
四、完善机构养老体系 | 第42-43页 |
五、创新养老模式 | 第43页 |
六、建立统一信息系统 | 第43页 |
第三节“积极老龄化”的支柱之三“参与” | 第43-46页 |
一、从认识的层面促进“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 | 第44页 |
二、从实践的层面促进“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 | 第44-4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