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绪论 | 第11-26页 |
| ·DDT简介 | 第11-15页 |
| ·DDT的基本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1-13页 |
| ·DDT的特性与危害 | 第13-14页 |
| ·DDT在土壤中的残留状况 | 第14-15页 |
| ·我国DDT生产及使用状况 | 第15页 |
| ·土壤中DDT的脱氯机制 | 第15-23页 |
| ·化学脱氯机制 | 第16-18页 |
| ·微生物脱氯机制 | 第18-19页 |
| ·微生物-化学耦合脱氯机制 | 第19-2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3-2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第二章脱氯菌-土壤-AQDS体系中DDT的还原转化动力学及其脱氯机制 | 第26-48页 |
| ·供试土壤 | 第26页 |
| ·试剂与材料 | 第26-30页 |
| ·DDT及其产物的测定 | 第30-34页 |
| ·脱氯菌-土壤-AQDS体系中DDT的转化实验 | 第30页 |
| ·土壤样品有机前处理 | 第30-31页 |
| ·仪器检测条件 | 第31页 |
| ·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31-32页 |
| ·不同形态铁的测定 | 第32-33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34-37页 |
| ·土壤样品的DNA提取 | 第34页 |
| ·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 第34-35页 |
|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 第35页 |
| ·克隆文库的构建 | 第35-37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 ·脱氯菌-土壤-AQDS体系中DDT还原转化动力学 | 第37-38页 |
| ·脱氯菌-土壤-AQDS体系中DDT降解产物分析 | 第38-40页 |
| ·脱氯菌-土壤-AQDS体系中DDT的还原机制 | 第40-42页 |
|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42-45页 |
| ·DDT在脱氯菌-土壤-AQDS体系中还原机制与转化途径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ZVI-土壤-AQDS体系中DDT的还原转化动力学及其脱氯机制 | 第48-6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 ·供试土壤 | 第48页 |
| ·试剂与材料 | 第48页 |
| ·ZVI-土壤-AQDS体系中DDT的转化实验 | 第48-49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9页 |
|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4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61页 |
| ·ZVI-土壤-AQDS体系中DDT还原转化动力学 | 第49-51页 |
| ·ZVI-土壤-AQDS体系中DDT还原转化产物分析 | 第51-53页 |
| ·溶解态Fe(II)与总Fe的生成 | 第53-55页 |
| ·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 第55-58页 |
| ·微生物物种组成变化 | 第58-60页 |
| ·DDT在ZVI-土壤-AQDS体系中还原机制与转化途径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四章滨海湿地土壤中DDT的还原转化动力学及其脱氯机制 | 第63-75页 |
|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63页 |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 ·试剂与材料 | 第63页 |
| ·实验反应体系设计 | 第63-64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64页 |
|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4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4-74页 |
| ·湿地土壤中DDT还原转化动力学 | 第64-65页 |
| ·湿地土壤中DDT还原转化产物分析 | 第65-66页 |
| ·DDT转化过程中Fe(II)的生成 | 第66-67页 |
|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7-73页 |
| ·DDT在湿地土壤中还原机制与转化途径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 ·创新之处 | 第76页 |
|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