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7页 |
| ·中西隐逸文化 | 第7-8页 |
| ·隐逸主题意象 | 第8页 |
| ·陶渊明、艾米丽·狄金森中西比较研究现状综述 | 第8-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隐逸主题下陶渊明与艾米丽·狄金森可比性分析 | 第11-24页 |
| ·相似的隐逸背景 | 第11-17页 |
| ·相似的时代背景 | 第11-15页 |
| ·相似的个人原因 | 第15-17页 |
| ·相似的个人隐逸状态 | 第17-20页 |
| ·执着 | 第18-19页 |
| ·超越 | 第19-20页 |
| ·相似的隐逸诗歌风格 | 第20-24页 |
| ·思想深刻饱满 | 第20-21页 |
| ·表达清新自然 | 第21-22页 |
| ·意象独特丰富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隐逸主题下陶渊明与艾米丽·狄金森诗歌意象比较 | 第24-63页 |
| ·隐者与自然 | 第24-38页 |
| ·自然之力 | 第24-32页 |
| ·自然之物 | 第32-38页 |
| ·隐者与自我 | 第38-51页 |
| ·隐者的思考:酒与门 | 第38-43页 |
| ·隐者的信仰:天与上帝 | 第43-46页 |
| ·隐者的死亡:自我死亡 | 第46-51页 |
| ·隐者与社会 | 第51-63页 |
| ·隐者的价值:前贤与诗人 | 第51-56页 |
| ·隐者的家园:陶庐与花园 | 第56-59页 |
| ·隐者的理想国:桃花源与天堂 | 第59-63页 |
| 第四章 隐逸主题诗歌意象的相同点 | 第63-65页 |
| ·个性独特 | 第63页 |
| ·贴近自身 | 第63-64页 |
| ·意象群烘托 | 第64页 |
| ·意蕴丰富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隐逸主题诗歌意象的差异性 | 第65-67页 |
| ·模糊与明确 | 第65页 |
| ·一致与多样 | 第65页 |
| ·重意境与重意义 | 第65-66页 |
| ·承继与反叛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隐逸主题诗歌意象差异性原因分析 | 第67-69页 |
| ·中西文化环境:大陆农业型与海洋商业型 | 第67页 |
| ·中西文化哲学:伦理型与科学型 | 第67-68页 |
| ·中西意象观念和流变 | 第68页 |
| ·隐者心理状态:冲淡平和与矛盾激荡 | 第68-69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