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主要入海河流河口潮间带沉积物及邻近土壤碳、氮特性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 ·潮间带 | 第9-10页 |
| ·潮间带性质 | 第9-10页 |
| ·潮间带土壤有机碳氮及微生物量 | 第10页 |
| ·潮间带土壤氮循环 | 第10-22页 |
| ·硝化过程 | 第10-13页 |
| ·厌氧铵氧化 | 第13-14页 |
| ·反硝化 | 第14-18页 |
| ·氧化亚氮排放 | 第18-22页 |
| ·选题及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不同河口沉积物及土壤有机碳、氮活性 | 第24-37页 |
| 2.1 供试样品的基本性质 | 第24-26页 |
| ·样品采样 | 第24-25页 |
| ·样品处理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不同河口沉积物及土壤的DOC和DON变化 | 第26-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29页 |
| ·不同河口沉积物及土壤的HWC和HWN变化 | 第29-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2页 |
| ·不同河口沉积物及土壤的MBC与MBN变化 | 第32-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不同河口沉积物及土壤硝化强度及反硝化强度 | 第37-44页 |
| ·硝化强度测定 | 第37-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 ·数据表达与分析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 ·反硝化强度 | 第40-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 ·数据表达与分析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不同河口沉积物的厌氧铵氧化作用研究 | 第44-5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 ·铵态氮测定 | 第44页 |
| ·亚硝态氮测定 | 第44-46页 |
| ·数据表达与分析 | 第46-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 ·复州河沉积物的厌氧铵氧化作用 | 第47-48页 |
| ·碧流河沉积物的厌氧氨氧化作用 | 第48-49页 |
| ·英那河沉积物的厌氧氨氧化作用 | 第49-51页 |
| ·不同河.沉积物的厌氧铵氧化反应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不同河口沉积物及土壤N2O排放量差异 | 第53-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 ·数据表达及分析 | 第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 ·排放通量 | 第53-56页 |
| ·排放积累量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