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导论 | 第8-14页 |
·选题的背景、意义 | 第8-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2-14页 |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13-14页 |
2 我国住房公积金运行机制的主要特征 | 第14-20页 |
·我国住房公积金缴存制度的主要特征-强制储蓄 | 第14-15页 |
·强制储蓄理论 | 第14页 |
·我国住房公积金缴存制度的强制储蓄特征 | 第14-15页 |
·我国住房公积金提取制度的主要特征—提取受限 | 第15页 |
·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制度的主要特征—以存定贷、低存低贷 | 第15-20页 |
·以存定贷 | 第15-16页 |
·低存低贷 | 第16-20页 |
3 我国公积金运行中未使用贷款参缴者的利益补偿问题 | 第20-23页 |
·我国公积金使用制度中的存贷不匹配问题 | 第20-21页 |
·我国公积金运行中利益补偿问题 | 第21-23页 |
4 国际典型住房金融制度利益补偿的经验 | 第23-28页 |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 第23-24页 |
·新加坡住房公积金运作的特点 | 第23-24页 |
·新加坡住房公积金对我国公积金利益补偿的启示 | 第24页 |
·巴西的失业与保障公积金制度 | 第24-25页 |
·巴西失业与保障公积金制度运作的特点 | 第24-25页 |
·巴西失业与保障公积金制度对我国公积金利益补偿的启示 | 第25页 |
·德国的住房储蓄制度 | 第25-28页 |
·德国住房储蓄制度运作的特点 | 第25-27页 |
·德国住房储蓄制度对我国公积金利益补偿的启示 | 第27-28页 |
5 未使用公积金贷款参缴者利益补偿的标准 | 第28-31页 |
·公平的内涵 | 第28-29页 |
·未使用公积金贷款储户的利益补偿标准—相对公平,结果公平 | 第29-31页 |
6 以收入效应为标准衡量我国公积金对不同参缴者的收益 | 第31-42页 |
·住房公积金对参缴者的收入效应 | 第31页 |
·住房公积金对不同参缴者的收入效应 | 第31-32页 |
·住房公积金对不同参缴者的收入效应的衡量 | 第32-42页 |
·假设条件 | 第32-33页 |
·未使用贷款参缴者绝对收入效应的一般推导过程 | 第33-40页 |
·使用贷款参缴者绝对收入效应的一般推导过程 | 第40-42页 |
7 住房公积金参缴者收入效应的实证分析—以泉州市为例 | 第42-48页 |
·相同缴存年限下使用和未使用贷款储户绝对收入效应的比较 | 第42-44页 |
·相同缴存年限下使用和未使用贷款储户相对收入效应的比较 | 第44-45页 |
·不同缴存期限下未使用贷款储户之间相对收入效应的比较 | 第45-48页 |
8 基于参缴者收入效应完善我国住房公积金利益补偿机制 | 第48-55页 |
·基于参缴者收入效应的利益补偿模型 | 第48-50页 |
·利益补偿标准——无差异的单位贡献收入效应 | 第48页 |
·住房公积金利益补偿模型的构建 | 第48-50页 |
·基于参缴者收入效应的利益补偿机制 | 第50-52页 |
·退休时一次性支付一定额度的利息补贴 | 第50-51页 |
·提高未使用公积金贷款的储户的利率 | 第51页 |
·提供一定比例(m)缴存额度奖励 | 第51-52页 |
·推动我国住房公积金改革,缓解不同储户之间“马太效应” | 第52-55页 |
·逐步推进住房公积金的自愿缴存改革 | 第52-53页 |
·放宽住房住房公积金提取条件,进行多元化福利改革 | 第53页 |
·完善公积金配贷机制,给予未使用贷款参缴者更多使用贷款的机会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