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8-17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气候变化带来的转型发展的新挑战 | 第8页 |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关键 | 第8-9页 |
·环渤海地区产业低碳化刻不容缓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产业低碳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区域低碳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产业低碳化研究方法综述 | 第14-15页 |
·产业低碳化政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产业低碳化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产业低碳化的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碳循环理论 | 第1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产业经济学理论 | 第18页 |
·灰色关联理论 | 第18-19页 |
·产业低碳化的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循环经济 | 第19页 |
·低碳产业 | 第19-20页 |
·产业低碳化 | 第20-21页 |
3 环渤海地区产业、能源消费及碳排放一般特征分析 | 第21-31页 |
·环渤海地区产业特征分析 | 第21-24页 |
·经济发展 | 第21-22页 |
·产业结构 | 第22-23页 |
·产业就业人员比例 | 第23-24页 |
·环渤海地区能源消费特征分析 | 第24-28页 |
·能源消费量 | 第24-26页 |
·能源消费结构 | 第26-27页 |
·能源消耗强度 | 第27页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 第27-28页 |
·环渤海地区碳排放特征分析 | 第28-31页 |
·能源消费碳排放测算方法 | 第28-29页 |
·碳排放量 | 第29页 |
·人均碳排放 | 第29-30页 |
·碳排放强度 | 第30-31页 |
4 环渤海地区产业低碳化综合特征对比分析 | 第31-59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碳排放强度 | 第31页 |
·影响力系数 | 第31-32页 |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第32页 |
·数据来源 | 第32页 |
·环渤海地区产业低碳化综合特征对比分析 | 第32-59页 |
·五省市碳排放总量存在差异,但增长阶段性态势趋同 | 第32-33页 |
·五省市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但碳排放强度差异明显 | 第33-34页 |
·五省市三次产业碳排放总量、增速互不相同,第二产业贡献度最大 | 第34-36页 |
·五省市不同行业碳排放差异明显,工业部门碳排放占比最大 | 第36-40页 |
·五省市工业中高碳排放产业有相似性,但趋势略有不同 | 第40-44页 |
·五省市 41 个产业的平均低碳化水平对比分析 | 第44-52页 |
·五省市 41 个产业的逐年低碳化水平对比分析 | 第52-59页 |
5 环渤海地区产业低碳化关联度特征对比分析 | 第59-66页 |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建模机理 | 第59-60页 |
·计算结果列表 | 第60页 |
·环渤海地区产业低碳化关联度特征对比分析 | 第60-66页 |
·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的灰色关联度特征分析 | 第60-61页 |
·碳排放强度与产业发展的灰色关联度特征分析 | 第61-62页 |
·考虑产业产值因素的结果分析 | 第62页 |
·环渤海地区产业低碳化关联度特征的对比分析 | 第62-66页 |
6 环渤海地区产业低碳化结论及对策研究 | 第66-71页 |
·环渤海地区产业低碳化结论总结 | 第66页 |
·环渤海地区产业低碳化对策研究 | 第66-71页 |
·明确政府部门和企业市场关系,共同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 第66-67页 |
·加强原有产业的低碳化调整,促进高碳向低碳发展 | 第67-68页 |
·发展现有低碳型产业,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 第68-69页 |
·规范和完善产业低碳化的多重标准,从源头上控制产业低碳化 | 第69页 |
·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从技术上保障产业低碳化 | 第69-70页 |
·加快产业低碳化体系的构建,完善产业低碳化研究领域 | 第70-71页 |
7 论文展望与不足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76页 |
主要参与课题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