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中国部分地区捕食线虫直菌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1 绪论第7-12页
   ·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类地位第7页
   ·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器官第7-8页
     ·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机制第7-8页
     ·捕食器官的形成第8页
   ·圆盘菌科(Orbiliaceae)的研究进展第8-9页
   ·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类研究简史第9-10页
   ·我国学者对捕食线虫真菌的贡献第10页
   ·植物寄生线虫与捕食线虫真菌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2-15页
   ·样品采集第12-13页
     ·采集方法第12页
     ·采集时间及地点第12-13页
     ·诱饵线虫第13页
     ·培养基第13页
   ·试验方法第13-15页
     ·线虫悬浮液的制备第13页
     ·样品处理第13页
     ·诱导和培养第13页
     ·纯化和保存第13页
     ·分离鉴定第13-14页
     ·数据处理第14-1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5-35页
   ·分析与讨论第15-18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5-18页
     ·讨论第18页
   ·菌种描述第18-32页
     ·叶状枝节丛孢第18-19页
     ·圆锥节丛孢第19-20页
     ·囊孢节丛孢第20页
     ·树状节丛孢第20-21页
     ·哺噬节丛孢第21页
     ·球状节丛孢第21-22页
     ·印度节丛孢第22页
     ·爪蛙节丛孢第22-23页
     ·弯孢节丛孢第23页
     ·少孢节丛孢第23-25页
     ·梨形节丛孢第25页
     ·强力节丛孢第25-26页
     ·中华节丛孢第26页
     ·多孢节丛孢第26-27页
     ·奇妙节丛孢第27页
     ·西藏节丛孢第27-28页
     ·长孢小隔质孢第28页
     ·掘氏小隔质孢第28-29页
     ·白色小隔质孢第29-30页
     ·椭圆小隔质孢第30页
     ·指状小掘氏孢第30-31页
     ·异小掘氏孢第31-32页
     ·泡环小掘氏孢第32页
     ·直索小掘氏孢第32页
   ·检索表第32-35页
结论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9页
附录第39-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入侵植物假苍耳Iva xanthifolia作为重金属生物吸附剂性能与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水稻白叶枯病菌c-di-GMP信号蛋白分子鉴定及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