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唐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第11-13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二、研究过程 | 第12-13页 |
| 第三节 近现代国际视野下的日本“长安”记忆 | 第13-20页 |
| 第二章 《长安之春》中的“长安”意象 | 第20-48页 |
| 第一节 第一篇《长安之春》 | 第21-26页 |
| 一、《长安之春》的语言形式特征 | 第22-24页 |
| 二、《长安之春》的内容特征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长安之春》其他历史散文中的长安文化意象 | 第26-44页 |
| 一、民间艺术类意象 | 第26-30页 |
| 二、生活习俗类意象 | 第30-39页 |
| 三、西域文化类意象 | 第39-44页 |
| 第三节 另外一个《长安之春》 | 第44-48页 |
| 第三章 “遣唐使”文学中的“长安”意象 | 第48-68页 |
| 第一节 遣唐使文学概况 | 第48-51页 |
| 第二节 遣唐使传说的演变 | 第51-57页 |
| 一、遣唐使为题材的古代传说 | 第51-52页 |
| 二、《轻大臣变灯台鬼》的传说 | 第52-53页 |
| 三、《阿倍仲麻吕变鬼,帮忙吉备大臣》的传说 | 第53-57页 |
| 第三节 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第57-68页 |
| 一、《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内容 | 第58-63页 |
| 二、有关圆仁的传说:《纐缬城传说》 | 第63-68页 |
| 第四章 汉文训读文体、唐诗、唐传奇 | 第68-90页 |
| 第一节 汉文训读文 | 第68-74页 |
| 第二节 日本文学中的唐诗 | 第74-82页 |
| 第三节 日本文学中的唐传奇 | 第82-90页 |
| 一、《李娃传》与《李娃物语》 | 第83-85页 |
| 二、《绿翘》与《鱼玄机》 | 第85-86页 |
| 三、《杜子春传》与《杜子春》 | 第86-90页 |
| 第五章 日本当代长安题材写作概况 | 第90-114页 |
| 第一节 日本当代文学的几个相关概念 | 第90-94页 |
| 一、日本大众文学 | 第90页 |
| 二、历史小说 | 第90-92页 |
| 三、时代小说 | 第92-93页 |
| 四、轻小说 | 第93页 |
| 五、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93-94页 |
| 第二节 日本当代长安题材小说作家 | 第94-98页 |
| 一、井上靖 | 第95页 |
| 二、陈舜臣 | 第95-96页 |
| 三、梦枕貘 | 第96-97页 |
| 四、田中芳树 | 第97-98页 |
| 五、井上祐美子 | 第98页 |
| 六、森福都 | 第98页 |
| 第三节 日本当代长安题材大众小说作品 | 第98-114页 |
| 一、有关长安的情感小说 | 第100-106页 |
| 二、有关长安的推理侦探小说 | 第106-107页 |
| 三、二次故事与模仿传奇小说 | 第107页 |
| 四、有关长安的历史小说 | 第107-111页 |
| 五、有关长安的时代小说 | 第111-114页 |
| 第六章 日本当代大众小说中的“长安”意象 | 第114-130页 |
| 第一节 “长安”意象解析 | 第114-123页 |
| 一、用唐诗构造长安意象 | 第114-117页 |
| 二、以唐传奇演绎长安意象 | 第117页 |
| 三、凭借历史人物再现长安风云 | 第117-120页 |
| 四、风土人情中描绘长安意象 | 第120-123页 |
| 第二节 《长安之春》的影响 | 第123-130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130-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36页 |
| 附录 | 第136-182页 |
| 致谢 | 第182-18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