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冷却塔的作用 | 第9-10页 |
·冷却塔的分类 | 第10-11页 |
·双曲线冷却塔的结构特征 | 第11-12页 |
·双曲线冷却塔的发展历史 | 第12-15页 |
·国外双曲线冷却塔发展历史 | 第12-14页 |
·国内双曲线冷却塔的发展历史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双曲线冷却塔地基基础事故及分析 | 第15-28页 |
·概述 | 第15-16页 |
·裂缝形成及处理 | 第16-22页 |
·事故背景 | 第16-19页 |
·裂缝的处理 | 第19-22页 |
·裂缝原因分析 | 第22页 |
·中央竖井沉陷及处理 | 第22-24页 |
·基础混凝土施工缺陷及处理 | 第24-26页 |
·事故背景 | 第24页 |
·造成环基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危险性 | 第24页 |
·补强方案的选择 | 第24-25页 |
·补强方案的实施及效果 | 第25-26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双曲线冷却塔结构理论 | 第28-37页 |
·双曲线冷却塔结构理论 | 第28-32页 |
·国外双曲线冷却塔计算理论 | 第28-30页 |
·国内双曲线冷却塔计算理论 | 第30-31页 |
·双曲线冷却塔计算理论新发展 | 第31-32页 |
·双曲线冷却塔结构计算理论的应用 | 第32-37页 |
·主要几何尺寸 | 第32-33页 |
·横截面几何尺寸 | 第33页 |
·材料和结构型式 | 第33-34页 |
·荷载参数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双曲线冷却塔模型建立 | 第37-69页 |
·程序的选取 | 第37-39页 |
·国内双曲线冷却塔专有计算程序的发展 | 第37页 |
·ANSYS 软件介绍 | 第37-39页 |
·双曲线冷却塔的基本参数 | 第39-43页 |
·双曲线冷却塔有限元建模 | 第43-47页 |
·双曲线冷却塔几何模型 | 第43-44页 |
·双曲线冷却塔有限元模型 | 第44-47页 |
·双曲线冷却塔荷载 | 第47-49页 |
·自重 | 第47页 |
·温度荷载 | 第47页 |
·风荷载 | 第47-49页 |
·ANSYS 与双曲线专用计算程序结果对比分析 | 第49-69页 |
·双曲线冷却塔计算内力云图 | 第49-51页 |
·自重荷载工况下双曲线冷却塔塔身子午向薄膜力 | 第51-54页 |
·自重工况双曲线冷却塔塔身环向薄膜力 | 第54-56页 |
·风荷载工况塔筒子午向薄膜力 | 第56-61页 |
·风荷载工况塔筒环向薄膜力 | 第61-66页 |
·双曲线冷却塔受力敏感位置 | 第66-69页 |
第五章 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双曲线冷却塔的影响 | 第69-85页 |
·地基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原因 | 第69-70页 |
·地基基础的设计与计算 | 第70-74页 |
·线弹性地基模型 | 第71-73页 |
·非线弹性地基模型 | 第73页 |
·弹塑性地基模型 | 第73-74页 |
·地基不均匀沉降工况的加载 | 第74-78页 |
·地基土三种模量 | 第74-75页 |
·地基变形模量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 | 第75-77页 |
·地基不均匀沉降荷载工况的施加 | 第77-78页 |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8-85页 |
·双曲线冷却塔内力容许变化率 | 第78页 |
·附加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位置 | 第78-79页 |
·双曲线冷却塔塔筒承载状态与地基土变形模量的关系 | 第79-82页 |
·双曲线冷却塔塔身内力与地基土变形模量和环基刚度的关系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