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植物耐盐碱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0-12页 |
·植物抗盐机制 | 第12-14页 |
·植物耐盐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4-15页 |
·LEA蛋白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LEA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LEA蛋白的分类及结构 | 第16页 |
·LEA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16页 |
·LEA基因与植物抗逆性 | 第16-17页 |
·杨树耐盐基因工程育种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2 转基因山新杨的分子检测 | 第19-24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转基因山新杨的PCR检测 | 第20-21页 |
·CTAB法提取山新杨总DNA | 第20页 |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20-21页 |
·转基因山新杨的Northern印记杂交 | 第21-22页 |
·SDS法提取山新杨总RNA | 第21页 |
·探针的制备 | 第21页 |
·转化植株的Northern blot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转基因山新杨的PCR检测 | 第22-23页 |
·转基因山新杨的Northern印记杂交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NaCl胁迫下转基因山新杨的耐盐性分析 | 第24-31页 |
·材料 | 第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试剂 | 第24页 |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转基因山新杨的扦插及管理 | 第24页 |
·NaCl胁迫处理 | 第24页 |
·转基因山新杨的生长情况调查 | 第24-25页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25页 |
·叶片Na~+含量测定 | 第25页 |
·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 | 第25-26页 |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NaCl胁迫下各株系相对高生长、复水后成活率的比较 | 第26页 |
·NaCl胁迫下转TaLEA山新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比较 | 第26-29页 |
·NaCl胁迫下转TaLEA山新杨叶片中Na~+含量的比较 | 第29-30页 |
·转基因山新杨与对照(NT)的耐盐性综合评价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NaHCO_3胁迫下转基因山新杨的耐碱性分析 | 第31-45页 |
·材料 | 第31页 |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试剂 | 第31页 |
·仪器设备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转基因山新杨的扦插及管理 | 第31页 |
·NaHCO_3胁迫处理 | 第31-32页 |
·转基因山新杨的生长情况调查 | 第32页 |
·转基因山新杨的盐害指数、存活率调查 | 第32页 |
·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32页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32页 |
·NBT染色法测定超氧阴离子含量 | 第32页 |
·DAB染色法测定过氧化氢含量 | 第32-33页 |
·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 | 第33页 |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NaHCO_3胁迫下转基因山新杨与NT的高生长、地径生长比较 | 第33-34页 |
·NaHCO_3胁迫下转基因山新杨与NT的盐害指数、存活率 | 第34-36页 |
·NaHCO_3胁迫下转基因山新杨与NT的光合参数的比较 | 第36-38页 |
·NaHCO_3胁迫下转基因山新杨与NT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比较 | 第38-40页 |
·利用NBT染色法研究转基因转基因山新杨与NT的超氧离子含量 | 第40-41页 |
·利用DAB染色法研究转基因转基因山新杨与NT的过氧化氢含量 | 第41页 |
·转基因山新杨与对照(NT)的耐碱性综合评价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讨论 | 第45-48页 |
·NaCl胁迫对转基因山新杨和非转基因山新杨的影响 | 第45-46页 |
·NaHCO_3胁迫对转基因山新杨和非转基因山新杨的影响 | 第46-48页 |
6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