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损害救济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导言 | 第7-11页 |
一、选题缘起、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生态损害救济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生态损害的界定 | 第11-13页 |
一、生态损害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生态损害和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2页 |
三、生态损害救济的内涵和特征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生态损害救济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一、伦理学基础——可持续发展观 | 第13-14页 |
二、法理学基础——法益理论 | 第14-15页 |
三、环境法学基础——损害者负担原则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生态损害救济法律制度现状和评析 | 第16-21页 |
第一节 我国生态损害救济法律制度现状 | 第16-17页 |
一、法律制度方面的生态损害救济现状 | 第16-17页 |
二、司法实践方面的生态损害救济现状 | 第17页 |
第二节 我国生态损害救济评析 | 第17-21页 |
一、生态损害救济实体法律制度的缺失 | 第18-19页 |
二、生态损害救济诉讼制度上的限制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国外生态损害救济的法律制度考察 | 第21-26页 |
第一节 美国生态损害救济的法律制度 | 第21-22页 |
一、救济主体资格 | 第21页 |
二、救济赔偿费用范围 | 第21-22页 |
三、救济法律制度的保障体系 | 第22页 |
第二节 欧盟生态损害救济法律制度 | 第22-23页 |
一、生态损害概念的界定和分类 | 第22页 |
二、环境民事救济 | 第22-23页 |
第三节 俄罗斯生态损害救济法律制度 | 第23-24页 |
一、生态损害救济方式 | 第23页 |
二、生态损害的评估和计算 | 第23-24页 |
第四节 国外生态损害救济法律制度的启示 | 第24-26页 |
一、生态损害救济诉讼主体 | 第24页 |
二、归责原则 | 第24页 |
三、生态损害救济方式 | 第24-25页 |
四、生态损害赔偿范围 | 第25页 |
五、生态损害的社会化救济 | 第25-26页 |
第四章 生态损害救济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 第26-41页 |
第一节 生态损害救济法律制度的立法理念与立法框架 | 第26-27页 |
一、生态损害救济法律制度的立法理念 | 第26页 |
二、生态损害救济法律制度构建的基本框架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生态损害救济侵权法律制度 | 第27-33页 |
一、生态损害救济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27-29页 |
二、生态损害的归责原则及免责理由 | 第29-30页 |
三、生态损害赔偿范围与金额的界定 | 第30-32页 |
四、生态损害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生态损害救济环境行政法律制度 | 第33-35页 |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33页 |
二、生态损害行政救济监督制度 | 第33-34页 |
三、生态损害评估制度 | 第34-35页 |
第四节 生态损害诉讼法救济法律制度 | 第35-38页 |
一、生态损害公益诉讼制度 | 第35-36页 |
二、生态损害民事诉讼制度 | 第36-37页 |
三、生态损害诉的竞合与合并 | 第37页 |
四、生态损害诉前救济制度 | 第37-38页 |
第五节 生态损害社会化法律救济制度 | 第38-41页 |
一、生态损害保险制度 | 第38-39页 |
二、生态损害救济基金制度 | 第39页 |
三、生态损害社会化救济的其他制度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