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可吸入颗粒物(PM_(10))的物理化学性质、危害及其来源 | 第12-17页 |
·PM_(10)的物理性质 | 第12-13页 |
·PM_(10)的化学性质 | 第13-15页 |
·PM_(10)的危害 | 第15-16页 |
·PM_(10)的来源 | 第16-17页 |
·可吸入颗粒物(PM_(10))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PM_(10)的污染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PM_(10)中正构烷烃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PM_(10)中 PAHs 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PM_(10)中重金属元素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创新点 | 第20页 |
·研究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 第20-22页 |
第2章 PM_(10)样品采集与实验 | 第22-3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2-24页 |
·邯郸市概况 | 第22-23页 |
·采样点位设置 | 第23-24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24-26页 |
·采样时间 | 第24页 |
·采样仪器与材料 | 第24-25页 |
·采集过程及其质量保证 | 第25-26页 |
·观测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PM_(10)中单颗粒物形态观测 | 第26页 |
·有机抽提与族组分分离 | 第26-28页 |
·气相色谱及质谱分析 | 第28-29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 | 第29-30页 |
第3章 PM_(10)污染水平及特征分析 | 第30-34页 |
·PM_(10)的污染水平 | 第30-31页 |
·PM_(10)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31页 |
·PM_(10)浓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PM_(10)的微观形貌特征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邯郸市 PM_(10)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34-61页 |
·PM_(10)中可溶有机质特征 | 第34-37页 |
·正构烷烃特征 | 第37-44页 |
·正构烷烃的峰型变化特征 | 第37-42页 |
·正构烷烃的浓度特征 | 第42-43页 |
·正构烷烃的来源分析 | 第43-44页 |
·多环芳烃特征 | 第44-59页 |
·PAHs 的组分特征 | 第44-49页 |
·PAHs 的浓度特征 | 第49-57页 |
·PAHs 的来源分析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邯郸市 PM_(10)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点 | 第61-65页 |
·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 第61-62页 |
·污染水平分析 | 第62-63页 |
·主要来源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建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