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SMP 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 ·活性污泥模型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静态模型 | 第17-18页 |
| ·动态模型 | 第18-20页 |
| ·ASM3 模型简介 | 第20-23页 |
| ·SMP 数学模型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SMP 数学模型的发展过程 | 第23-24页 |
| ·SMP 与 ASM 的联合模型 | 第24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4-2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课题来源 | 第26-27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7-37页 |
| ·试验装置及试验用水 | 第27-28页 |
| ·试验装置介绍 | 第27页 |
| ·试验水质 | 第27-28页 |
| ·试验方法介绍 | 第28页 |
| ·分析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28-37页 |
| ·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 ·常规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 ·特殊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30-37页 |
| 第3章 以乙酸为底物的活性污泥好氧代谢特性研究 | 第37-47页 |
| ·COD 的变化特性 | 第37-38页 |
| ·胞内存储物质分析 | 第38页 |
| ·胞外聚合物分析 | 第38-40页 |
|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分析 | 第40-42页 |
| ·污泥粒径 | 第42-43页 |
| ·EPS 和 SMP 的荧光特性分析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4章 以苯酚为底物的活性污泥好氧代谢特性研究 | 第47-63页 |
| ·有机物分析 | 第47-49页 |
| ·胞内存储物质分析 | 第49-50页 |
| ·胞外聚合物分析 | 第50-53页 |
|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分析 | 第53-56页 |
| ·污泥粒径 | 第56-59页 |
| ·EPS 和 SMP 的荧光特性分析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5章 不同碳源对活性污泥好氧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第63-88页 |
| ·好氧条件下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 ·ASM3-SMP 模型的提出 | 第63页 |
| ·ASM3-SMP 模型的介绍 | 第63-64页 |
| ·好氧生物反应过程动力学 | 第64-75页 |
| ·ASM3-SMP 模型中电子转移的途径和过程 | 第64-68页 |
| ·SMP 中 UAP 与 BAP 的形成动力学 | 第68-69页 |
| ·EPS 的形成动力学 | 第69-70页 |
| ·XSTO的形成动力学 | 第70-71页 |
| ·ASM3-SMP 模型动力学 | 第71-75页 |
|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75-80页 |
| ·进水组分的测定 | 第75-76页 |
| ·模型参数的测定 | 第76-80页 |
| ·ASM3-SMP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80-82页 |
| ·以乙酸为底物的好氧活性污泥动力学结果与分析 | 第82-84页 |
| ·ASM3-SMP-乙酸模型 | 第82-84页 |
| ·动力学模型与实验值的拟合分析 | 第84页 |
| ·以苯酚为底物的好氧活性污泥动力学结果与分析 | 第84-87页 |
| ·ASM3-SMP-苯酚模型 | 第84-86页 |
| ·动力学模型与实验值的拟合分析 | 第86-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结论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 附录1 | 第96-98页 |
| 附录2 | 第98-100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0-10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