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 | 第13-18页 |
·国外及香港工程造价指数体系 | 第13-15页 |
·国内工程造价指数体系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的理论分析 | 第20-29页 |
·指数的概念 | 第20-21页 |
·指数的定义 | 第20页 |
·指数的分类 | 第20-21页 |
·公路工程造价的概念及构成 | 第21-26页 |
·公路工程造价的含义 | 第21-22页 |
·公路工程预期造价构成 | 第22-23页 |
·公路工程实际造价构成 | 第23-26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的概念及形成 | 第26-28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的含义及作用 | 第26-27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的形成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基础数据分析 | 第29-38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数据采集 | 第29-31页 |
·数据采集的目的 | 第29页 |
·数据采集的方法及范围 | 第29-31页 |
·公路工程造价基础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 第31-36页 |
·统计相关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灰关联聚类分析法 | 第32-34页 |
·格拉布斯(Grubbs)判别准则 | 第34-36页 |
·建立公路工程造价指标数据库及信息管理 | 第36-37页 |
·建立公路工程造价指标数据库 | 第36-37页 |
·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体系 | 第38-58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体系编制范围确定的原则及编制过程 | 第38-39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编制范围确定的原则 | 第38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体系的编制过程 | 第38-39页 |
·有关权数和基期的选择 | 第39-40页 |
·权数的选择 | 第39-40页 |
·基期的选择 | 第40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体系的分级及推荐方案 | 第40-44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体系的分级 | 第40-42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体系的推荐方案 | 第42-44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方法 | 第44-49页 |
·个体指数的编制方法 | 第44-45页 |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 第45-49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经典编制模型 | 第49-53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中心逼近式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3-56页 |
·中心逼近式GM(1,1)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模型检验及精度评价 | 第54-56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的管理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58-69页 |
·项目概况 | 第58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的形成过程 | 第58-65页 |
·原始数据的分析处理 | 第58-60页 |
·基于经典指数编制模型的价格指数实算 | 第60-62页 |
·基于中心逼近式灰色模型的价格指数预测 | 第62-64页 |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的实算及预测结果 | 第64-65页 |
·造价指数在公路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 第65-68页 |
·造价指数在价差调整方面的应用 | 第65-67页 |
·造价指数在价差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9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