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抗拔桩桩型发展 | 第10-11页 |
·抗拔桩荷载传递机理的理论研究以及数值分析 | 第11-12页 |
·抗拔桩抗拔机理的试验研究 | 第12-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柔性桩顶抗拔桩的工作机理与承载力特性 | 第16-25页 |
·抗拔桩的类型 | 第16页 |
·抗拔桩的工作机理 | 第16-20页 |
·抗拔桩的承载力理论与变形计算 | 第20-24页 |
·普通抗拔桩的承载力理论与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柔性桩顶抗拔桩的承载力理论计算 | 第21-23页 |
·抗拔桩的变形理论计算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柔性桩顶抗拔桩模型试验 | 第25-44页 |
·试验目的 | 第25页 |
·模型相似关系 | 第25-27页 |
·试验土样及其基本性质 | 第27-30页 |
·砂土的级配试验 | 第27-28页 |
·砂土内摩擦角试验 | 第28-29页 |
·砂土弹性模量试验 | 第29-30页 |
·模型试验仪器设备 | 第30-38页 |
·砂雨试验 | 第30-31页 |
·模型试验箱 | 第31-32页 |
·模型桩 | 第32-35页 |
·模型装置 | 第35-38页 |
·试验测试系统 | 第38-41页 |
·数据采集仪 | 第38页 |
·LSR 型拉压力传感器与 FUTEK 压力传感器 | 第38-40页 |
·电阻应变片 | 第40-41页 |
·模型桩拉拔试验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60页 |
·抗拔桩的荷载-位移关系 | 第44-48页 |
·传统抗拔桩的荷载-位移关系 | 第45页 |
·柔性桩顶抗拔桩的荷载-位移关系 | 第45-46页 |
·预应力柔性桩顶抗拔桩的荷载-位移关系 | 第46-47页 |
·三组抗拔桩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比较 | 第47-48页 |
·桩身内力确定 | 第48-54页 |
·桩身轴力的确定 | 第48-50页 |
·桩身摩阻力的确定 | 第50-54页 |
·理论计算与分析 | 第54-58页 |
·基于实测的模型桩承载力的计算与分析 | 第54-57页 |
·基于实测的桩身变形的计算与分析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室内试验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0-70页 |
·有限单元法及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60-61页 |
·有限单元法概述 | 第60页 |
·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60-61页 |
·室内模型试验的数值模拟 | 第61-63页 |
·有限单元的网格 | 第62页 |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62页 |
·模型的边界条件和接触特性 | 第62-63页 |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桩土参数对柔性抗拔系数的影响 | 第65-69页 |
·桩的长径比对预应力柔性抗拔系数的影响 | 第66页 |
·桩的泊松比对预应力柔性抗拔系数的影响 | 第66-68页 |
·土的泊松比对预应力柔性抗拔系数的影响 | 第68页 |
·土的剪切模量对预应力柔性抗拔系数的影响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70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