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彩人物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选题的背景及其依据 | 第8-9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及其思路 | 第11-1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第2章 浅绛彩人物画兴起的原因 | 第13-25页 |
·浅绛彩瓷兴起的原因 | 第13-20页 |
·西方列强陶瓷倾销 | 第13-14页 |
·封建统治集团残酷剥削 | 第14-15页 |
·传统粉彩衰落 | 第15-17页 |
·景德镇瓷业艺术家的抗争 | 第17-20页 |
·浅绛彩人物画兴起的原因 | 第20-25页 |
·受海派画风影响 | 第20-22页 |
·受商品市场的影响 | 第22-23页 |
·受民族气节影响 | 第23-25页 |
第3章 浅绛彩人物画特征 | 第25-48页 |
·题材特征 | 第25-32页 |
·由山水为主到人物为主的演变 | 第25-28页 |
·传统民俗题材 | 第28-30页 |
·传统教育题材 | 第30-32页 |
·抒发心志题材 | 第32页 |
·技法特征 | 第32-40页 |
·将工艺装饰性改为国画美术性 | 第33-37页 |
·将固定程式图案改为个性化美术作品 | 第37-40页 |
·颜料特征 | 第40-42页 |
·相对粉彩来说颜料品种减少 | 第40-41页 |
·相对粉彩来说绘制工序简化 | 第41-42页 |
·相对粉彩来说烘烤温度降低 | 第42页 |
·由辅助性转化为主体性的特征 | 第42-48页 |
·实用器装饰性 | 第42-45页 |
·陈设器美化性 | 第45页 |
·瓷版美术专业性 | 第45-48页 |
第4章 浅绛彩人物画消失的原因 | 第48-57页 |
·浅绛彩内部缺陷 | 第48-53页 |
·浅绛彩颜料易剥落 | 第48-50页 |
·浅绛彩色彩不鲜艳 | 第50-51页 |
·浅绛彩人物画反映现实不直接 | 第51-53页 |
·新粉彩外部崛起 | 第53-57页 |
·新粉彩克服了浅绛彩的缺陷 | 第53-54页 |
·新粉彩发扬浅绛彩优点 | 第54-55页 |
·新粉彩发扬传统粉彩的优点 | 第55-56页 |
·新粉彩人物画反映现实更直接 | 第56-57页 |
第5章 浅绛彩人物瓷绘对后世陶瓷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57-63页 |
·浅绛彩人物画对瓷板人物画的影响 | 第57-58页 |
·浅绛彩人物画对新粉彩人物画的影响 | 第58-61页 |
·对其它瓷绘的影响 | 第61页 |
·对中国画传播的影响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研究生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