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 关于“中国梦”的内涵 | 第10-11页 |
2. 关于“中国梦”的基本特征 | 第11-12页 |
3. “中国梦”的历史渊源 | 第12页 |
4. 关于“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 第12-13页 |
5. 关于“中国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13页 |
6. 关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一、 “中国梦”的历史演进过程 | 第15-22页 |
(一) 中国近代先驱者的“中国梦” | 第15-17页 |
1. 农民阶级的耕者有其田的“天国梦” | 第16页 |
2. 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实业梦” | 第16-17页 |
3.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百日维新的“改良梦” | 第17页 |
4.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的“共和梦” | 第17页 |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梦” | 第17-22页 |
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国梦” | 第18页 |
2.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国梦” | 第18-19页 |
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国梦” | 第19-20页 |
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国梦” | 第20-21页 |
5.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国梦” | 第21-22页 |
二、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 第22-25页 |
(一) 伟大复兴的民族梦 | 第22-23页 |
(二) 国家富强的国家梦 | 第23-24页 |
(三) 幸福富足的人民梦 | 第24-25页 |
三、 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25-31页 |
(一) 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机遇 | 第25-28页 |
1. 和平发展仍是世界主题,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稳定的时代条件 | 第25-26页 |
2. 新型经济体实力增强,为“中国梦”的实现建立良好的国际经济格局 | 第26-27页 |
3. 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宽松的舆论氛围 | 第27页 |
4. 国内发展基础较好、发展需求强劲,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 第27-28页 |
5. 国内政治环境基本稳定,为“中国梦”实现提供有利环境 | 第28页 |
(二) 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挑战 | 第28-31页 |
1. 粗放型增长方式弊端凸显,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难度加大 | 第28-29页 |
2. 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发展 | 第29-30页 |
3. 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严峻考验 | 第30页 |
4. 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冲击 | 第30页 |
5.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濒临失衡 | 第30-31页 |
6. 社会矛盾增多,民生问题亟待破解 | 第31页 |
四、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 | 第31-43页 |
(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 第31-33页 |
1.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31页 |
2.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的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3. 坚持中国道路以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措施 | 第32-33页 |
(二)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 第33-36页 |
1. 中国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体 | 第33-34页 |
2.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3. 弘扬中国精神以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措施 | 第35-36页 |
(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 第36-39页 |
1.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 第36-37页 |
2.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3. 凝聚中国力量以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措施 | 第38-39页 |
(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 第39-43页 |
1.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改革 | 第39-40页 |
2. 实现“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分析 | 第40页 |
3. 全面深化改革以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措施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