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 1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 第14-15页 |
| ·肠道中微生物的作用 | 第14-15页 |
| 2 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 ·传统培养方法 | 第16-17页 |
|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7-19页 |
| 3 刺参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刺参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研究 | 第19页 |
| ·影响刺参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因素 | 第19-20页 |
| ·季节变化对刺参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第20页 |
| ·饲料添加剂与微生态制剂对刺参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第20页 |
| ·刺参肠道微生物功能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产生消化酶 | 第20-21页 |
| ·抑菌作用 | 第21页 |
| 4、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利用 16S rDNA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刺参肠道内含物及周围沉积物微生物组成的研究 | 第25-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样品采集 | 第25页 |
| ·DNA 提取 | 第25-26页 |
| ·序列片段扩增 | 第26页 |
| ·454 高通量测序 | 第26页 |
| ·数据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27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27-35页 |
| ·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 | 第27-30页 |
| ·刺参肠道内含物和周围沉积物中微生物组成 | 第30-32页 |
| ·刺参肠道内含物和周围沉积物中微生物组成的关系 | 第32-35页 |
| 3 讨论 | 第35-37页 |
| 4、结论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刺参肠道产酶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产酶能力分析 | 第38-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 ·样品采集 | 第38-39页 |
| ·培养基 | 第39页 |
| ·微生物培养 | 第39页 |
| ·产酶微生物的筛选 | 第39-40页 |
| ·产淀粉酶微生物的筛选 | 第39-40页 |
| ·产纤维素酶微生物的筛选 | 第40页 |
| ·产蛋白酶微生物的筛选 | 第40页 |
| ·产酶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0-42页 |
| ·产酶微生物的 DNA 提取和 16S rDNA 扩增 | 第40-41页 |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 第41-42页 |
| ·产酶微生物产酶能力分析 | 第42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42-50页 |
| ·产酶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42页 |
| ·16S rDNA 扩增结果 | 第42页 |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 第42-44页 |
| ·16S rDNA 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44-47页 |
| ·刺参肠道产酶能力分析 | 第47-50页 |
| 3 讨论 | 第50-52页 |
| 4 结论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刺参肠道微生物产胞外酶活性及抑菌活性研究 | 第53-6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 ·产酶菌株 | 第53页 |
| ·病原菌 | 第53页 |
| ·培养基 | 第53-54页 |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54页 |
| ·产酶微生物产生的胞外酶活性测定 | 第54-55页 |
|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第54页 |
|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第54-55页 |
| ·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 第55页 |
| ·产酶微生物抑菌活性分析 | 第55页 |
| 2 结果 | 第55-59页 |
| ·分离产酶菌株产酶活力测定 | 第55-58页 |
| ·产酶菌株体外抑菌实验 | 第58-59页 |
| 3 讨论 | 第59-60页 |
| 4 小结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5页 |
| 附录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