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城市生态系统碳收支估算研究 | 第12-13页 |
·城市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研究 | 第13-14页 |
·系统动力学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无线传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目的与创新点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研究区域与观测试点 | 第20-25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1页 |
·观测试点 | 第21-23页 |
·观测仪器 | 第21页 |
·试点区域概况 | 第21页 |
·传感器分布 | 第21-23页 |
·数据来源 | 第23-25页 |
3 无锡碳收支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25-47页 |
·模型框架 | 第25-27页 |
·人类活动子系统 | 第27-33页 |
·经济与人口模块 | 第27-28页 |
·工业模块 | 第28-29页 |
·服务业模块 | 第29-30页 |
·居民模块 | 第30-31页 |
·交通模块 | 第31-33页 |
·自然生态子系统 | 第33-38页 |
·植被模块 | 第33-38页 |
·土壤模块 | 第38页 |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人类活动子系统 | 第38-43页 |
·自然生态子系统 | 第43-45页 |
·无锡碳收支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气象因子与碳浓度监测结果 | 第47-55页 |
·温度 | 第47-49页 |
·温度日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不同用地类型温度日变化 | 第48-49页 |
·光合有效辐射 | 第49页 |
·CO_2浓度 | 第49-51页 |
·CO_2浓度日变化 | 第49-50页 |
·不同用地类型 CO_2浓度差异 | 第50-51页 |
·试点地区绿地固碳能力估算 | 第51-54页 |
·估算方法 | 第51-52页 |
·估算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模型结果与观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5-58页 |
·CO_2浓度日均量与 SD 模型日均碳收支量结果对比 | 第55-56页 |
·CO_2浓度瞬时变化与 SD 模型碳源/汇判定对比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无锡市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探索 | 第58-69页 |
·基于 SD 模型的无锡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探索 | 第58-65页 |
·基准情景下无锡碳收支预测 | 第58-63页 |
·情景分析 | 第63-65页 |
·无锡低碳城市发展路径建议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2005—2011 年无锡市碳收支模型估算结果 | 第69-70页 |
·无锡新区气象环境因子与碳浓度变化 | 第70-71页 |
·模型与观测结果对比 | 第71页 |
·无锡低碳城市发展路径分析 | 第71页 |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