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视野下的结构逻辑及其表达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插图清单 | 第12-14页 |
表格清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全球化带来的建筑文化冲击 | 第15-16页 |
·建构理论的引入 | 第16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关于建构 | 第17-18页 |
·关于结构的表达 | 第18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于结构逻辑的建构体系 | 第20-26页 |
·建构的体系 | 第20-23页 |
·建构概念的提出 | 第20页 |
·结构要素的推动作用 | 第20-23页 |
·建构视野下的结构逻辑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契合模式 | 第26-39页 |
·感知作用 | 第26-28页 |
·模式一:感知——联想 | 第28-32页 |
·模式二:感知——情感 | 第32-35页 |
·模式三:感知——再现 | 第35-39页 |
第四章 建构契合层面 | 第39-91页 |
·宏观层面:结构形态 | 第40-53页 |
·结构形态体现传力路径 | 第40-45页 |
·结构形态反映结构特征 | 第45-49页 |
·结构形态再现特定意象 | 第49-53页 |
·中观层面:节点形式 | 第53-73页 |
·节点形式的决定因素 | 第54-55页 |
·直接式 | 第55-58页 |
·销索式 | 第58-61页 |
·收束式 | 第61-64页 |
·点连式 | 第64-67页 |
·卡夹式 | 第67-70页 |
·调节式 | 第70-73页 |
·微观层面:材料特性 | 第73-89页 |
·表现密实感与编织感——砌体结构 | 第73-76页 |
·彰显地域性与装配感——木结构 | 第76-78页 |
·表现节点精致性——钢结构 | 第78-80页 |
·发挥流动性——混凝土结构 | 第80-82页 |
·表现整体通透性——玻璃结构 | 第82-84页 |
·体现依附关系——膜结构 | 第84-86页 |
·通过材料组合体现等级秩序 | 第86-89页 |
·建构要素与建构表现 | 第89-91页 |
第五章 表达方式 | 第91-97页 |
·基于结构要素的设计过程 | 第91-92页 |
·建筑形态顺应结构形态 | 第92-94页 |
·建筑形态表现为修饰后的结构形态 | 第94-95页 |
·建筑形态表现为结构形态本身 | 第95-97页 |
结语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附录 1 图表素材来源 | 第101-106页 |
附录 2 调研问卷及反馈汇总 | 第106-12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