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为例

内容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7-36页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7-23页
  (一) 选题背景第17-21页
  (二) 研究对象第21-22页
  (三) 研究意义第22-23页
 二、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第23-31页
  (一) 国外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第23-26页
  (二) 国内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第26-31页
 三、主要内容、可能创新之处与主要限度第31-33页
  (一) 主要内容第31-32页
  (二) 可能创新之处第32页
  (三) 主要限度第32-33页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33-36页
  (一) 研究思路第33-34页
  (二) 研究方法第34-36页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第36-54页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来源及科学定义第36-39页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乡关系的理论第36-37页
  (二) 城乡一体化在中国的现实背景第37-38页
  (三) 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定义第38-39页
 二、城乡一体化的意义第39-41页
  (一)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第39-40页
  (二)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第40页
  (三)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动力第40-41页
  (四)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交流和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第41页
 三、城乡一体化的开展与实践第41-54页
  (一) 国外城乡建设的实践与借鉴第42-45页
  (二)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一体化的开展第45-49页
  (三) 湖北省鄂州市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与规划第49-54页
第三章 峒山村的发展契机及发展目标第54-65页
 一、峒山村概况第54-58页
  (一) 地理环境第54-55页
  (二) 资源禀赋第55页
  (三) 经济结构第55-56页
  (四) 历史人文第56页
  (五) 基本印象第56-58页
 二、峒山村发展的契机第58-63页
  (一) 中央、各级政府对峒山村的统筹规划与指导第58-59页
  (二) 对国内乡村建设的经验借鉴第59-63页
 三、峒山村发展的目标第63-65页
第四章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峒山村实践第65-87页
 一、土地规划一体化第65-71页
  (一) “迁村腾地”建立新社区——合理的村落分布第66-69页
  (二) 农田保护与“用地增减挂钩”——配套的保障机制第69-71页
 二、产业发展一体化第71-75页
  (一) 峒山村农业发展公司——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中的产业培育第71-72页
  (二) “11+1”的项目建设——城市资本引入与地方产业的发展第72-75页
 三、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第75-78页
  (一) 房屋的新建与改造——打造旅游新社区的前提第75-76页
  (二) 交通道路的建设与改造——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载体第76-77页
  (三) 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达成城乡实质一体化的硬件保障第77-78页
 四、公共服务一体化第78-82页
  (一) “8+1”新型社区服务站的建立——与城市公共服务的对接第78-79页
  (二) 实施惠民利民政策——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第79-82页
  (三) 就业服务均衡发展——公共服务资源与潜力的挖掘第82页
 五、社会管理一体化第82-87页
  (一) 身份转变的尝试——建立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第83页
  (二) 风险管理的突破——新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系统化第83-84页
  (三) 社区治理的改革——行政管理的向下延伸与权力集中第84-87页
第五章 峒山个案的普遍价值与经验启示第87-105页
 一、思路:缓解城乡二元结构,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第87-91页
  (一) 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道路上面临的结构制约第87-88页
  (二) “城市化陷阱”:国外部分国家城市化中的教训第88-89页
  (三) 城市圈的建设:峒山在结构制约与陷阱风险中的选择第89-91页
 二、动力:乡村主体与政府作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第91-94页
  (一) 民众意愿与政府意愿间的错位:城乡一体化动力不足的掣肘因素第91-92页
  (二) 经济基础的坚实后盾: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进程第92-93页
  (三) 乡村主体意识的挖掘:村民主动性的城市化进程第93-94页
 三、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的相互衔接第94-98页
  (一) 城市发展方式与城市化发展方式之间互补性的欠缺:产业发展的矛盾第94-96页
  (二) 城郊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兼具小城镇与大城市的各自优势第96-97页
  (三) 规避低效能产业与低就业产业的两极风险:峒山产业链接的模式第97-98页
 四、管理:城乡一体化中的力量制衡与管理过渡机制第98-102页
  (一) 向下倾斜的政府力量与社区中市场、自组织力量之间的协调第98-99页
  (二) 社区管理的个人集中与社区发展的未来取向之间矛盾的化解第99-100页
  (三) 社会管理中的制度建设与制度的及时变革机制第100-102页
 五、效益: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同步推进第102-105页
  (一) 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进: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经济增长的现实要求第102-103页
  (二) 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与社会和谐共进:城乡一体化效益提升的关键第103-104页
  (三) 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式:峒山城市化进程的普遍价值第104-105页
第六章 峒山个案的完善与发展第105-126页
 一、峒山村发展的三个特点第105-114页
  (一) 内力驱动与外力拉力——城市化进程的内外整合第105-108页
  (二) 工业发展与生态旅游——生活环境与经济增长的二者兼顾第108-111页
  (三) 农民工就业与留守人口问题的解决——人力资本提升与本土发展第111-114页
 二、峒山村的实践与完善第114-121页
  (一) 人文素质与科技一体化——解决“人文贫困”的路径选择第114-117页
  (二) 村民自治与主体性建构——对现有行政管理权力集中的突破第117-119页
  (三) 产业开发与核心竞争力——对未来城乡一体化产业竞争挑战的应对第119-121页
 三、峒山村未来的发展趋势第121-126页
  (一) 挖掘农民主体作用,避免扶持依赖——对农村发展动力的固本培元第121-122页
  (二) 发展第二、三产业,打造绿色经济——对农村产业模式的结构调整第122-124页
  (三) 完善现代农业公司,彰显集体优势——对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产业提升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5页
附件第135-157页
 一、峒山村城乡一体化发展大事记第135-136页
 二、《鄂州市峒山旅游新社区总体规划》第136-143页
 三、《关于均衡公共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第143-147页
 四、《长港镇峒山新社区建设方案》第147-149页
 五、《关于落实峒山村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方案》第149-154页
 六、《峒山村农村新社区关于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补贴办法》第154-155页
 七、《峒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管理方案》第155-1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7-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生财政:中国政府转型与治道变革--对湖北南县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经济行动的支配机制--“劳动—生活”均衡与农村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