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时代背景——信息革命与后工业化社会 | 第8-9页 |
·主观表现方式与个性化设计的兴起 | 第9-10页 |
·数字建筑的复杂性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问题和范围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数字化建筑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3-16页 |
·参数化建筑和非线性建筑 | 第13-14页 |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 CAAD(Computer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 第14-15页 |
·并行工程与协同设计 | 第15-16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框架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数字建筑的形态生成策略 | 第21-45页 |
·三维扫描——数字替代模型的生成 | 第21-25页 |
·曲面模型的制作 | 第22-23页 |
·三维扫描的方法及步骤 | 第23-25页 |
·自由形式的数字优化 | 第25-29页 |
·形体操控——Mesh 网格 | 第25-26页 |
·形体操控——NURBS 曲面 | 第26-29页 |
·形态发生 | 第29-34页 |
·手工时期的“找形”方法 | 第30-32页 |
·数字技术下的“找形” | 第32-34页 |
·算法的优化——参数化设计 | 第34-45页 |
·几何逻辑的算法优化 | 第35-38页 |
·抽象逻辑的数字再现 | 第38-43页 |
·单元形体的变形逻辑 | 第43-45页 |
第三章 自由形态的多样性建造方式 | 第45-70页 |
·合成材料的应用 | 第45-51页 |
·未来的表皮——覆层中的化合物 | 第46-47页 |
·工厂中的化合物——人造石和 GRG | 第47-49页 |
·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广州歌剧院 | 第49-51页 |
·空间细分与材料的拟合划分 | 第51-55页 |
·曲面细分方法——可展曲面(Developable Surface) | 第52-54页 |
·工程中的可展曲面——从银河 SOHO 到望京 SOHO | 第54-55页 |
·复合的结构表皮——皮与骨的重新整合 | 第55-64页 |
·富勒的“短线穹顶”(Geodesic Dome) | 第56-58页 |
·承重结构的外移与图案化 | 第58-61页 |
·基于材料运算的弯曲网格 | 第61-64页 |
·材料单元的累加式建造 | 第64-70页 |
·砖构的延伸——渐变式叠加 | 第64-67页 |
·变异的砌块——参数控制的变形单元 | 第67-68页 |
·机器人切石法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数控技术下制造工具的创新性应用 | 第70-84页 |
·两种自由形式的扫描方法 | 第70-73页 |
·传统的三维扫描 | 第70-72页 |
·近景摄影测量 | 第72-73页 |
·三维打印机与 CNC 数控机床 | 第73-77页 |
·“减法加工”与“加法加工” | 第73-74页 |
·快速成型的三维打印机 | 第74-76页 |
·模具与 CNC 数控机床 | 第76-77页 |
·探索中的数控建造方法 | 第77-84页 |
·机械臂与智能机器人 | 第77-80页 |
·轮廓工艺与 D-Shape | 第80-82页 |
·根植本土的低技数字化建造 | 第82-84页 |
第五章 设计实践——一次自下而上的设计尝试 | 第84-100页 |
·含有自主代理的集群系统 | 第84-89页 |
·五种力控制下的个体 | 第84-86页 |
·轨迹的设定——平面形态的产生 | 第86-89页 |
·由代码图形向实体的转化 | 第89-92页 |
·平面向空间曲面的转化 | 第89-90页 |
·粒子图形的实体化 | 第90-92页 |
·一次基于数字化流程的设计竞赛 | 第92-100页 |
·竞赛背景与概念源起 | 第92页 |
·使用 Processing 生成原始形式 | 第92-94页 |
·三维软件中的形式调整 | 第94-95页 |
·模型的三维打印 | 第95-98页 |
·设计成果与过程总结 | 第98-100页 |
总结与反思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